随着秋季深入,池塘在秋冬季节如何管理也提升了议事日程。现根据四川地区的水产养殖情况,围绕通威“365养殖模式”的6个关键技术,作如下建议,敬请参考。 
1、均衡增氧。溶氧是水产养殖最关键的外部环节。精养高产鱼池由于前期大量的投食,池塘的自身生物循环系统不能完全转化,在养殖的中后期,由于池水有机物含量较高,池底有机物的耗氧增加,易导致缺氧现象。
增加池水的溶氧,对改善池水水质,减少疾病发生,降低饵料系数和提高鱼产量起着重要作用。合理的利用微孔增氧机、涌浪机、水车增氧机及叶轮增氧机进行复合型的机械增氧,不仅能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打破水体溶氧分层,补偿氧债,平衡水体中的溶氧量,稳定池水酸碱度,而且还能有效排出水体中的氨氮、甲烷等有害气体,并促使池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物,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抑制厌氧细菌的繁殖,降低厌氧细菌的危害。
2、精准组合投喂。前期的养殖季节由于受行情及天气的影响饲料的档次、饲料的投喂量相比有所降低。9月份以后水温逐步下降,而常规鱼生长的最佳水温在22℃-25℃,鱼类新陈代谢旺盛,食欲猛增,投足料、投好料是水产养殖的冲刺阶段,涉及到年底能否及时出部分成鱼。在饲料投喂上应选择高档料,并加大膨化饲料的投喂量。在满足鱼类生长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鱼类的排泄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3、菌藻调控技术。秋季对于高密度精养鱼池而言,由于载鱼量的增加,摄食和排泄量增大,容易导致池水水质老化,使池水缺氧,有机物质含量升高,易造成池鱼泛塘和暴发鱼病。因此,做好池塘水质调节工作是加快鱼类生长,减少病害发生,提高饵料利用率,取得稳产高产的关键。
这段时间内,因大量投饵,加上鱼的新陈代谢旺盛,排泄物较多,水质很易发生变化。因此,要使用生物制剂。每月可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或是在配合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亦或是全池泼洒光合细菌、定期冲注新水、合理开启增氧设施。
底质、水质改良剂的使用,坚持“少量多次”,减少单次用量,增加使用频率,以“解毒、稳水、增氧、改底”为主,从而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溶氧量每升在5毫克以上,为鱼的后期生长和鱼病防治提供良好条件。
4、鱼病防御。每年的“春分”和“白露”两个时节是鱼病防治的关键时期,都会出现昼夜温差较大,“春分”前后出现细菌性鱼病的频发及调水鱼浮头不靠近增氧机;“白露”时节为常说的“白露瘟”高发季节,更是冬季及春季鱼病防治的关键时节。
立秋之后,由于高温季节病原侵袭鱼体,易诱发如下常见鱼病:一是细菌性鱼病。如草鱼的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和鱼类的细菌性出血病。可用含氯药物或溴氯海因等外用药,并结合内服药如三黄粉、恩诺沙星等治疗;二是寄生虫病。如锚头鳋、鱼鲺、中华鳋。可用硫酸铜、阿维菌素、敌百虫等治疗;三是泛塘综合症。主要有鱼塘缺氧、氨氮中毒。可开动增氧机和投增氧剂用于急救。还可以合理使用生物制剂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分解水底有机质,净化水质,抑制病原菌,减少病害发害。
“白露瘟”来势凶猛,病害种类多,往往造成养殖鱼类重大损失。因此,掌握秋季鱼类发病规律,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多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少用破坏水质、底质稳定性的产品,少消毒、杀虫,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建议采取“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预防病害发生。11月前,每隔15天左右用二氧化氯消毒一次,注意底质变化,定期施用底质改良剂。
5、底排污。水源充足的鱼池应及时加注新水,并利用底排污技术或底排水设施,排除池塘多余的污物,排出底层老化的水质后利用菌藻调控技术进行水质调节。
6、“一”技术。秋冬季节是成鱼出售的频繁期及高峰期,在成鱼出售前,做好相应的休药期杀菌、消毒工作,以便于长途运输。通过及时出售成鱼,既减少了池塘负荷,也有利于存塘鱼的生长,也可促进池塘综合产量的提高,错开集中上市时间,以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