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的污染来源及对应处理方法
702
切换pc版

池塘养殖的污染来源分为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养殖自身污染)两种。

一、外源性污染:指工业、农业和生活废物的污染。

防治方法:外源性污染是可防可控的,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远离工业、农业污染源,上游无污染源和人口密度较小的地方进行养殖就可以了。

二、自身污染:指池塘的老化、残饵腐烂、药物污染和池塘污水的乱排乱放。

1、池塘老化:池塘经多年养殖未彻底清塘,池底淤泥较厚,淤泥中各种病原体滋生,导致养殖对象容易生病,另外高温季节淤泥中的各种有机物分解发酵会产生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有害的物质,特别容易影响水质,同时有机物分解发酵时会消耗水体中的溶氧,极易导致养殖对象缺氧浮头。

防治方法:利用冬季鱼类生产的空闲季节,彻底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具体做法为:将池水排干,用清淤机或人工挖除池底过多的淤泥,让底泥充分冰冻,并接受阳光曝晒,以达到杀死病原体的目的。另外再用生石灰(60~70kg/亩)化水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次日用长柄耙将池塘底泥和石灰浆充分搅拌,以彻底杀死病原体。

2、残饵腐烂:现在的养殖户大部分都是采用投饵机投喂,根据鱼类的吃食情况可随时停止投喂,因此存在残饵的可能不大,但有些养殖户在投喂苏丹草等植物性饲料时,没有控制好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鱼类当天没有吃完的草料不能及时捞除,这些残剩的草料会腐烂而影响水质,增加水体中的有机物污染量。

防治方法:坚持“四定、四看”的投饵原则,苏丹草等植物性饲料在投喂时要投放在饲料框内,以免草料漂的满池都有,另外,观察池鱼的吃草情况,如果在下午太阳落山时池中还有草料未被吃完,必须将这些残剩的草料捞除,以免草料腐烂而影响水质,同时也可避免鱼类吃这些腐烂变质的隔夜草而引起肠炎的发生。

3、药物污染:鱼类在养殖过程中生病是在所难免的现象,而有些养殖户缺乏用药知识,随意用药,而且还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甚至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的药物;还有部分养殖户为防止鱼类发病,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防病药物,或经常使用抗菌和杀虫药物全池泼洒,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破坏了养殖环境,形成药害,即所谓的药物污染。

防治方法: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议在春季“大麦黄”前一星期左右、夏季梅雨季节期间、秋季“白露”前一星期左右的三个鱼病高发期各用一次药物进行预防,其余时间以调节水质为主,只要鱼类没有明显发病症状,最好不要随意用药。鱼类生病确需用药时,最好在指导员的指导下用药,选择一些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同时做好药物的使用记录。

水质调节:①定期冲注新水、适时开启增氧机:夏季高温季节每7~10天加注一次新水,加注新鲜的外源水可有效改善池塘的水质状况;适时开启增氧机不仅可以起到池水增氧的作用,而且有曝气的作用,可以让池水中的H2S、NH3等有毒有害气体溢出水体,达到改善池塘水质的目的。②定期交替使用生石灰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或硝化细菌等生物制剂,这样可以将水体或淤泥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有毒有害成份分解吸收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以利于改善水质。

4、池塘污水的乱排乱放:一些养殖户防病、治病的意识不强,自己所养的鱼生病以后,一是病、死鱼随意乱扔;二是生病鱼池的池水乱排乱放,往往将水源污染,或对其他养殖池塘造成二次污染。

防治方法:保证鱼池的进排水系统分开、畅通,病、死鱼不得到处乱扔,要到远离养殖区的地方深埋,生病鱼池的池水要合理化排放以免对其它鱼池或水源造成二次污染。

建议一些有条件的养殖场或养殖水面相对集中的地方营造人工湿地,进行生物修复,利用湿地的功能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起到脱氮、除磷和吸收重金属离子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具体做法是:专门空出一部分水面改造成人工湿地,湿地的池底种植芦苇、蒲草、菰等挺水植物,水面放养菱、睡莲、浮萍等浮叶植物;采用池塘污水→沉淀池→人工湿地→养殖池塘(或排出养殖区域)的流程,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环境,对养殖污水进行生态、无害化处理。


作者:淮安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胡宝林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