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工程技术是近年在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经过技术开发、试验研究、完善和提高,逐步形成的水产养殖新技术。在水稻种植环境中,田间大量的杂草占据空间、耗用日光能,并与水稻争养份;大量的杂草、浮游生物、细菌絮凝物、底栖生物及浮萍等水生生物随稻田排水而流失;稻田中的溶解氧、热能、水体及适宜鱼类生长的其他理化因子也未得到充分利用;田埂区间与土壤中的水分、热能、氧气、二氧化碳、有机物、无机物和日光能等未被植物充分利用。
稻田养鱼将养殖与种植有机结合在一起,稻鱼共生互利,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以发挥稻田的最大“负载力”。稻田养鱼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稻田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使之转化为稻和鱼,以提高稻田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稻鱼结合,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工程化养鱼稻田的建设,相应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凼,每亩稻田蓄水量可增加200立方米,为鱼儿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空间,又有利于防洪抗旱。稻田养鱼技术将稻、鱼、菜、果、萍的种植与鱼的养殖进行优化组合,营造最佳生态资源循环系统的立体开发,不仅提高土地、水、光能、氧气、二氧化碳、空间、时间等资源利用率,还对稻田中的生物起到了截留,为人类提供优质鱼类等动物蛋白食品作用。养鱼种稻,稻厢面晒田与干旱时,其所蓄之水又可进行薄露灌溉,浸润厢面的稻苗,起到了田泥增温、保温,促进有机物加速分解,释放出氮、磷、钾等营养盐类,有利于水稻生长。田埂上种植矮株果树,并在果树间种菜。稻、鱼、果、菜、萍分层生长,在同一时间内,各有生存空间和发挥功能的场所。水稻能遮荫降暑,保护鱼、萍生长;萍能固氮贮能,鱼能松土透气、除草和摄食浮游生物、萍、菜、底栖生物及人工饲料;鱼粪可肥田,有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鱼沟、鱼凼的有机物和肥泥,每年清除一次,它是田埂上种植的果树、蔬菜的优质肥料。
具体来说,工程化稻田养鱼的好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稻田养鱼可为社会增加水产品供应,丰富人们的“菜篮子”,改善人们膳食结构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水资源缺乏且交通闭塞地区,发展稻田养鱼,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地区长期“吃鱼难”问题。
2、养鱼的稻田一般可增加水稻产量5%--10%,较高的增产14-24%。
3、稻田养鱼对环境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其具有较好的灭虫效果,据测验,养鱼的稻田比不养鱼田蚊子幼虫密度低80%,主要是稻田养的鱼食用大量的蚊子幼虫和螺类,可以养疟疾、丝虫病及血吸虫等严重疾病的发病率。
4、稻田养鱼可以使农民收入有显著增长。稻田养鱼既增粮又增鱼,而且可使稻田少施化肥、少喷农药,节约劳力,增收节支,一般养鱼稻田每亩可使农户增加收入500元。实施高标准的稻鱼工程进行稻田养鱼,每亩稻田增收可超过千元。
作者:腾冲县水产工作站 段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