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鳜鱼仔鱼消化器官的发育
    按照出膜后仔鱼消化器官的形态发育与营养来源,可分为三个阶段:
    (1)内源性营养阶段 鳜仔鱼出膜至开食以前。出膜鳜鱼为仔鱼前期,全长3.8mm~4.2mm。卵黄囊占鱼体重50%左右,呈卵圆形,前端有油球,直径0.4mm。仔鱼前期消化器官较原始,不能摄食,靠自身营养物(卵黄和油球)发育,但发育迅速,机能分化,为过渡到主动摄食作准备。
    仔鱼前期口腔已形成,口裂宽0.7mm,无颌齿和咽齿,嗅囊与听囊正在发育,耳石可见。眼球发育基本完善,眼径大,并有明显的光反应和分辨能力,其视觉在摄食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肠胃尚未分化,系一直形管,前部稍膨大,最大直径0.04mm,后部较狭长,最小直径0.02mm,消化道总长为仔鱼全长的33%~44%。肝无色透明,胆囊与胰脏刚开始形成。背大动脉、尾静脉及肠静脉血流出现。
    (2)混合营养阶段 鳜仔鱼开食至幽门垂出现以前。鳜鱼出膜后,水温21℃~29℃时经64小时~120小时即开始主动摄食,进入仔鱼后期,需要混合营养。卵黄囊迅速消耗变小,油球变小较慢,但一周后消失。此期鳜鱼增长迅速,全长5mm~12.5mm。运动活泼,由前期的垂直游动到此期为水平游动,主动摄食。眼球发育完善,两眼同步转动,凸出,视野广阔,水平单眼视角170°以上,双眼视角30°,喜光,能在10cm内发现食物,捕食前往往隐蔽靠近摄食对象。
    后期仔鱼两颌骨与齿骨长出朝向咽部的利齿,尤其是上颌齿延展为犬齿状,十分税利。口裂周长1.4mm以上,颊部及锶条骨之间有紧韧并富弹性的皮膜。左右颌骨、齿骨与鳃盖骨之间各有活动的“关节”两处,使之形成巨大的口咽腔,有利吞咽比自身还长的鱼苗。
    消化道基本发育完善,肠胃食道分化显著,前躯的胃迅速膨大,胃壁开始很薄并逐步增厚,胃腺开始发育。此期末出现3个原始的幽门垂突起,胃粘膜出现纵形褶皱15条~16条,肠部粘膜为网状浅褶。直肠及肛门出现排泄物。消化道增长,比例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占鱼体全长的44%~72%。肠系膜上的胆囊出现黄色胆汁,肝胰脏呈红色,血管明显,鳔充气。消化器官完全具备吞噬、消化与吸收活鱼苗的能力。
    (3)外营养阶段 鳜鱼出现幽门垂,各鳍鳍条与鳍棘已分化,内生营养物完全耗尽并依赖捕获活鱼苗存活,从此进入稚鱼期。这时出膜已8天~10天,鱼体全长12.5mm左右,消化器官发育完善,食道紧接膨大的胃。胃呈“T”形,约占消化道重量68%,胃壁厚,胃腺发达,上有粗大的血管分枝。幽门垂由3个逐步发展到200个以上。呈树枝状盲囊,是重要的辅助性消化器官,重量约占消化道重量13.6%。它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肠内吸收表面积,加强的消化酶的分泌作用。肝分左右两叶,位于前腹部,一般占鱼体重量1%~2%。肠系膜上有脂肪沉积,胰脏呈暗红色,胆囊充满黄绿色透明胆汁。至此消化器官已完全具备成鱼构造与机能。
    2.鳜鱼仔鱼摄食习性
    鳜鱼仔鱼专吃活鱼苗,不主动摄食包括浮游动物在内的其他非鱼苗饵料。这与目前所知的其他肉食性鱼仔鱼是完全不同的。
    鳜鱼性贪食,1尾全长11.5mm仔鱼的胃内解剖出5尾刚吃进的全长7mm~10mm的饵料鱼。一次饱食达到自身体重的50%~80%。一般情况下不吃死去的鱼苗,甚至不吃病弱和活动力差的鱼苗。饵料开食两天后仍未吃到1尾鱼苗时,则活动能力骤然降低,感觉迟钝,缓慢地浮于水的上层,即使饵料鱼靠近嘴边,也没有能力捕食,最后饿死,成为鱼苗发育阶段的“临界期”。
    鳜鱼仔鱼开口摄食头两天内游泳活泼,感觉敏锐,在距离50mm,水平视角310°时即能准确定位发现游动的鱼苗,并迅速跟踪、追逐和突袭捕食。被捕食鱼苗长度并非必须小于鳜鱼全长,而只要其横断面的最大周长小于鳜鱼口裂周长的90%就可。
    在捕食中,鳜鱼的眼睛在发现、辨别跟踪、袭击食物中起着主要作用。嗅觉只有很近的情况下才有辨别食物的能力。至于味觉,在辨别食物方面作用不大。鳜鱼仔鱼把食物咬住后,边吞噬边消化。同种之间的互相残杀,是在饥饿难忍不得已时才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