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是一种个体很小的单细胞生物,其大小通常用微米表示,大多数细菌可运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它们可使鳜鱼感染发病而引起大量死亡。近年来由于养殖制度的改变,放养密度的增加,池塘清淤消毒不彻底,水质恶化,尤其是南方鳜种大量北上,致使细菌性鳜病传播流行,有的地区在生产上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的细菌性鳜病有以下几种。
    ⒈白皮病:此病是鳜鱼在3~10厘米的鱼种阶段时的重要疾病之一。
    ⑴症状与危害:发病初期,病鱼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背鳍及臀鳍间的体表及尾鳍处都呈白色,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头部向下,尾部向上,倒悬水中,时而作挣扎状游动,直至死亡。此病系操作不慎或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寄生而侵伤鱼体,病原菌乘机而入引发。
    主要流行季节为6~8月,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殖发达地区都有此病发生。发病时来势凶猛,2~3天鳜种就会死亡,病鱼死亡率较高。发病主要是水质不好,使病菌繁衍,或是由于养殖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
    ⑵防治方法
    ①始终保持鳜鱼养殖水体水质良好(可使用“超浓缩光合细菌”),减少病菌繁衍;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扦捕、运输等操作要仔细,避免鱼体受机械损伤。
    ②用1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浸洗,隔天浸洗1次,3次见效。
    ③用1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浴15~30分钟。
    ④全池遍洒强氯精(含有效氯90%),使池水呈0.5~0.6毫克/升浓度。
    ⑤用“杀菌红”全地泼洒,使池水呈0.3~0.5毫克/升浓度。
    ⒉烂鳃病
    ⑴症状与危害:病鱼鳃丝腐烂发白,鳃片表面尤以鳃丝末端黏液较多,并黏附污泥,严重时病鱼鳃盖中央表面常常被腐蚀成近圆形的不规则的透明小孔,造成鳃丝、鳃小片坏死,呼吸上皮细胞及流经其问的红细胞坏死,直接影响鱼体呼吸机能,导致鱼体死亡。病鱼常离群独游水面,游动缓慢,体色变黑,食欲减退或不摄食,形体消瘦而导致死亡。
    此病在全国各地都会流行,全年可发此病,水温在20℃以上开始流行,每年4~10月、水温在28~35℃时最为流行。目前此病的发病强度相对而言虽不太高,但一旦患上此病,其危害还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当年鳜鱼发病受害比较严重,会出现成批死亡。
    ⑵防治方法
    ①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②用10毫克/升浓度的敌百虫溶液浸洗5~10分钟,杀灭鱼虱等寄生虫,烂鳃病会逐渐得到好转。
    ③用0.2~0.3毫克/升浓度的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或0.2~0.4毫克/升浓度的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④用25毫克/升生石灰或1毫克/升漂白粉加0.3毫克/升硫酸铜全池泼洒。
    ⑤同白皮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