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汉华扬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黄大吉 
 
近年来,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草鱼精养高产塘,发生了一种肝胆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流行性疾病,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和成鱼,从每年的5月初便开始引起草鱼的死亡,无明显的发病高峰,但是病程较长,发病率高。此病经诊断即为代谢障碍综合症。由于该病外观症状不明显,广大从业人员又缺少对该病的认识,因此往往不能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病,经常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如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防治经验,探讨了该病的有效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1、发病原因
草鱼代谢障碍综合症发生的原因较复杂,但主要的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1.1 饲料因素
①养殖户为降低成本,使用配合饲料一味追求低价位,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全,维生素含量达不到鱼类健康生长的需求,造成了维生素缺乏,引起肝病;
②开春季节水温低,草鱼的代谢水平较低,盲目加大投饵量,使草鱼摄取的营养物质超过了其正常的生理需求,导致了营养代谢不良,出现体内脂肪积累和肝病;
③在预防鱼病的过程中,内服药饵中要么长期过量添加药物要么选择较便宜的内服药品,导致了鱼类中毒和药物残留的问题;
④不注意饲料保管,饲料发霉变质,受潮发霉变质的饲料产生的黄曲霉素及硝酸基化合物等都可引起肝病;
⑤饲料的营养指标与养殖对象不匹配,蛋白质等营养指标过高。如用鲫鱼料喂草鱼、鳊鱼等。
1.2 环境因素
池塘多年进行精养、未清淤,导致池底淤泥变厚,池塘水位变浅;7月份之前的池塘水深不足,池塘条件又达不到精养高产的要求,盲目去增加放养密度和投饵量,忽视水质调节,导致了池塘环境恶化;频繁、滥用药物也造成池塘中有毒有害物质积累沉底,使草鱼慢性中毒而损害肝脏。在恶劣的养殖环境中草鱼新陈代谢下降、发生代谢障碍,免疫力减弱,容易感染病原体引起大量死亡。
1.3 药物因素
近几年草鱼死亡比例中,使用药物导致鱼类死亡的因素已经大大提高,比饲料因素、环境因素等的比例还要高,所以更应该引起广大养殖业者的重视。目前在鱼病防治上是以化学药品为主,而化学药品长期反复超量使用极易造成药物性肝损伤,甚至也有采用违禁药品的现象发生。如土霉素长期使用会引起肝损害;氯霉素长期使用会引起肝脂肪侵润,甚至肝坏死;长期使用呋喃唑酮,可使肝脏严重受损,肝细胞变性坏死,导致了鱼体内蓄积腹水等;还有一些养殖业者为了降低用药成本,倾向于选用低价位药物,质量不保证,导致了在鱼病治疗不彻底,并容易发生鱼病反弹,增大疾病难度,延误了治疗时间;所以防治鱼病上要做到对症下药、交替用药,避免频繁过量使用药物,特别是禁用药物;多选一些高质量好口碑的产品或选择专门研究开发内服药物的厂家。
2、发病症状
2.1 外部症状
①体色变化:体色暗淡,局部鳞片松散、灰暗,少数背部肌肉腐烂,部分眼眶和鳍条基部少量充血,鳍条末端残缺不全分叉,以尾鳍较为严重。
②体型变化:体型不正常,比正常鱼较为短粗,腹部膨大,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现象,解剖后可见体内脂肪富集。
③活动异常:早期的病鱼还可以主动少量摄食,漂游池边,但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病鱼体表④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出现窜游或痉挛,在池边独游,多是在凌晨死亡。
以上症状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几种同时发生,同时常伴并发症,如烂鳃、肠炎、赤皮、烂尾等症状。
2.2 内部症状
草鱼代谢障碍综合症的内部病变主要表现在肝胰脏、胆囊上。肝胰脏的症状为:失血肿大,表面被脂肪组织块覆盖,变黄、发白或局部呈绿色块状,成为花肝,质脆易碎,组织松散;
胆囊的症状为:胆囊膨大充盈,胆汁丰富,呈现绿色或墨绿色,少数鱼在死亡之前会有少量的胆汁外溢,扩散至相邻的内脏器官和肌肉表面;同时也有胆囊萎缩的现象发生。
3、防治措施
3.1 预防
由于草鱼代谢障碍症是综合因素导致的,所以建议养殖业者在草鱼养殖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预防:
① 采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曝晒,同时选用合理放养密度;
② 加强水质管理,定期使用水质和底质改良剂如底毒消、洁水灵、净水解毒剂等;定期排老水加注新水;
③ 发病期间不要泼洒具有极强性的氯制剂药物,应选绿色且温和的杀菌剂如菌毒消、沐菌消;
④ 定期投喂高细度、流动性好、质量好的保肝护胆中草药。如应激宁Ⅲ型、板黄散、鱼用多维等;
⑤ 选择优质草鱼专用配合饲料,有条件池塘适当搭配青草投喂,禁止强化、过量投喂;⑥ 防病治病时要对症下药、交替用药、避免过量用药。
3.2 治疗
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草鱼患有代谢障碍症,应及时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① 停食两天,同时全池泼洒水质改良调节剂。如底毒消、洁水灵、净水解毒剂、水质保护解毒剂、嫩水素等。
②第三天开始投饲,投饵量减半,并在饲料中添加应激宁Ⅲ型+鱼用多维,进行治疗,连喂7~10天。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期间切忌使用外用杀虫、消毒剂剂,同时在投喂药饵期间必须按剂量和疗程实施,切忌随意增大和降少用量、缩短用药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