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密度的增加,饲料的投喂、药物的使用亦随之增加,相反,生产管理却日益松散,底泥过厚、水质恶化等池塘环境问题愈见平常。诸多因素导致出现了不同于以往单种疾病的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性疾病—代谢障碍综合症。由于常规养殖生产中草鱼对人工饲料的摄入量最大,因此该疾病在草鱼养殖中表现尤为明显。近些年来,常出现草鱼莫名死亡(水质正常、体表正常、鳃部正常、内脏亦无细菌性症状),而且难治疗,纠其根本在于鱼体自身代谢出现异常。
病鱼通常表现以下症状:
1、体表(见图1):或黑头黑背,或体色晦暗、偏黄,或体表颜色不均,呈现青、黄交错;部分患病鱼体体表鳞片发白,间插于正常鳞片中,阳光下反光明显,投饵时清晰可见,且鳞片极易脱落。尾鳍边缘出现透明带,鳍条不同程度分叉。部分鱼或体型短胖,或腹部膨大,明显区别于正常鱼体。
图1黑头黑背、图2花肝
2、内脏(见图2):肝肿大,常出现绿肝、花肝、脂肪肝等症状,且肝脏无光泽,肝脆,无韧性,轻触易碎。胆囊肿大,胆汁浓绿发黑,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胆囊壁充血发红(见图4)。腹腔及肠外有大量脂肪积累。
3、鳃部(见图3):鳃色淡或者鳃丝发黑,多见鳃丝边缘腐烂,严重时鳃边呈扫帚状,露出软骨。部分病鱼出现花鳃,在鳃部中间出现腐斑,实际生产中该病灶处常覆盖泥。
图3 鳃丝腐烂、图4 胆囊肿大充血
4、行为症状:病鱼的体色、肝胆、鳃部一般均出现异常。一龄、二龄草鱼食后会出现“冲头”现象(图5),大草鱼多出现零星死亡,且持续时间长。该疾病对草鱼的摄食影响不大,即使患病,投饲时仍抢食凶猛。一龄、二龄草鱼发病时,死亡量大,且短期内用药很难出现明显效果。
图5冲头、图6黄肝等
导致代谢障碍的原因探讨:
1、人工饲料的大量投喂。(数据支持)这是不得不首先提及的原因,毕竟该疾病是在饲料出现以后才开始大量发生。饲料中植物蛋白、糖类、脂肪含量虽高,但配比不合理,如蛋白质过高或碳水化合物偏多等。蛋白质含量过高,容易引发鱼类肝脏脂肪的积累,破坏肝功能,影响鱼类的正常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造成内脏脂肪的积累,妨碍正常的生理机能(图6、图7、图8),其主要病变部位也是肝脏。当饲料中维生素含量达不到鱼类健康生长的要求,造成维生素缺乏,鱼的体质下降,代谢出现障碍。饲料中长期添加促生长类物质或抗生素药物,鱼类长期摄食会造成对肝脏功能的破坏,随之影响鱼体的正常代谢。
图7黄色脂肪、图8 肝脏发绿
2、管理失当。养殖户为达到短期内促长的目的,不考虑天气、水质、摄食程度等因素,盲目增大投喂量,造成摄入饲料过多,营养过剩,鱼体无法消化而出现代谢问题。由于保存不当引起饲料发霉、变质。饲料中脂肪氧化产生有毒物质,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草鱼采食后,极易引发肝胆病变。 养殖密度过大,造成水体环境恶化。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3、水质恶化(图10、图11)。如今的精养池塘,清塘的极少,这就导致长年底泥过厚,化肥及粪肥等的大量使用,藻相变化迅速,各种理化指标随之剧烈变化,鱼体受其影响大。同时,即使按照50%的饲料利用率计算,投喂的大量饲料有一半沉积在水体中,这些或以残饵或以排泄物的形式进入水中的饲料,成为良好水质的一大杀手。恶化的水质,影响鱼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导致代谢出现问题。
图10长期施用鸡粪引起的油膜水、图11 藻类异常
4、滥用药物。养殖密度的增大,水质的恶化导致大量鱼病的出现,药物的使用随之增加。大量的外用药对鱼体产生刺激,同时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造成代谢障碍。草鱼代谢障碍综合症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发生不是一朝一夕,治疗周期较长。针对此疾病,预防才是重点。通过在生产实践中的摸索,总结出预防方案,该方案仅供参考。
预防方案:1、饲料中长期添加“应激宁Ⅲ型”;
2、三黄散200g+应激宁Ⅲ型150g,拌40kg饲料,每半月喂一个疗程(5-7天)。 
案例分享:应激宁治疗草鱼代谢障碍一例 浠水巴河望天湖养殖场,王申福老板,,面积15亩(如下图),水深1.5-2米,13年10月8日,该池塘每天死草鱼30-40尾(3
-4斤/尾)。
用药历史:
9.2 左右开始死草鱼
9.4 二氧化氯,无效果
9.6 氟苯尼考原粉+护肝散+K3,死亡量有减少,三天后死亡加剧
9.9 肥水
9.13 消毒:复合碘
9.18 硫代硫酸钠+腐植酸钠 
9.23 5%氟苯尼考+板蓝根+鱼肝宝散
……
10.8 笔者到现场检查,水质指标正常、鱼体无虫寄生、鳃丝良好、无泥、无寄生虫,鱼摄食旺盛,食后有“冲头”现象,肝脏土黄色,脆,易碎,确诊为:代谢障碍综合征
方案:应激宁6包,拌2包料,每天下午喂一次,连喂5天
效果:3天后,死亡量减少到10条以下
5天后,死亡停止(见下表)
草鱼死亡量数据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