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壳鱼的养殖方法及病症
717
切换pc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笋壳鱼,学名: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us)分类上属鲈形目、虾虎鱼亚目、塘鳢科、尖塘鳢属,俗称分泰国笋壳鱼和澳洲笋壳鱼,是一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名贵食用鱼。
目前到2008年初,国内市场所需的笋壳鱼主要是从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国进口的,进口份额占市场需求量的78%左右.而随着国内养殖技术研究的不断提高情况下,国产笋壳成品鱼的市场销售额也会在慢慢提高了.我研究中心引进澳洲笋壳鱼跟泰国笋壳鱼进行尝试人工繁殖,经多年的反复试验,在养殖跟苗种培育成果取得一定的突破了。
  
  1、鱼种特性
  笋壳鱼的稚幼鱼体色黄褐色,容易随生活环境而变化,池养成鱼体色为黑褐色,笋壳鱼常栖息于池底有隐蔽物之暗处,对低氧环境适应力较强。为热带暖水性鱼类,生活适温18-36℃,摄食生长水温18-32℃,9℃以下容易冻伤、冻死。该鱼喜在傍晚至夜晚间活动,性温驯,不爱到处游动,常静伏于栖息物或池底,只在近距离觅食,为肉食性鱼类。根据我中心经验,成品鱼重可达400-800g。笋壳鱼,产粘性卵,一年可多次产卵,繁殖力强。但仔稚鱼成活率高(高达98%以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苗种培育
  鱼苗培育池面积1-3亩,投放稚鱼5000-8000尾/亩。放苗前10天,要做好清塘、培水工作。稚鱼的开口口径只有200-300μm,下塘后是否有足量的开口生物饵料轮虫,是决定成活率高低的关键因素。15天后,稚鱼体长达1cm,成活率为98%。
  稚鱼体长达1cm后,其食性转为主要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这时需要追肥,在塘四周泼一些较稀的鱼糜和豆浆,一是继续培养浮游生物,二是使稚鱼开始养成摄食反应。25天后,稚鱼体长达2.5-3cm,这个阶段的成活率可高达95%。2.5-3cm以后的稚鱼就分规格、分疏转入大规格稚幼鱼培育池,稚幼鱼的活动基本都在池塘四周边,每日早晚两餐加入鱼糜喂食。这样,稚幼鱼可以在找栖息地的同时又能方便地找到饵料。幼鱼长至10cm时,按大小分规格转入成鱼塘饲养。9月份后放苗的池塘,最好搭棚保温或加温,待越冬后,才按大小分规格转入成鱼饲养塘。

  3、成鱼池塘养殖
  笋壳鱼的养殖池塘面积1-3亩为宜,水深1.5m以上,排灌分流。放养前需排干池水,修整塘基,用生石灰消毒,用量100-150g/m2,也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其它清塘剂。3月下旬,水温升至20℃时,每平方米放养大规格幼鱼(10cm以上)30-50尾。池塘四周吊放竹兜作食台,将冰鲜鱼浆或鱼浆拌加鳗料等投入食台内,每天早晚各一餐,早上投1/3,傍晚投2/3。水温25℃以上,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7%。养殖期间工注意水质管理,定期灌注新水,最好保持微流水,以确保水质清新;定期泼洒生石灰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控制好池水水色,维护池水生态平衡。在珠江三角洲,经6-7个月生长期养殖,当年就可养成300-500g的商品鱼,单产在500kg/亩以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4、病害特点
  笋壳鱼,在水温22℃以上时,抗病害能力较强,耐低氧,在原产地很少有病害发生。引进我国珠三角地区后,尤其是越冬期间水温低于18℃时,不摄食,对病害抵抗力明显下降,易患寄生虫、细菌性病害。倘若在越冬期间,进行加温养殖,维护水温20℃以上,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笋壳鱼如何过冬,很可能成为珠三角地区成鱼养殖能否成功的瓶颈。在养殖中观察到的病害主要有以下两种:

  (1)烂头
  症状:体表斑声状充血,逐渐鳞片脱落,皮肤溃烂,严重时可蛀烂到肌肉或骨骼,溃烂处呈红色。病灶无特殊部位,全身各处都可发生,越冬期间常见于头部或尾部,严重时遍及全身。病鱼行动缓慢,离群独游、体色变黑。鱼种和亲鱼在越冬、养殖期间都可患此病,越冬期间的发病池感染率可高达50%以上,不及时防治,死亡率很高。该病的病原体有孤菌、气单胞菌等。

  (2)水霉病
  症状(俗称:水霉):肉眼可见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该病是一种创伤的继发性感染,常发生在苗种培育期、鱼种和亲鱼的越冬期。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