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塘鳢的种苗生产在泰国已获得成功。但我国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工艺还没有完善,所以国内养殖褐塘鳢的种苗主要靠进口。本文介绍其人工繁殖技术。
    1、亲鱼的选择
    亲鱼选择好坏是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要选择2龄够成熟的亲鱼,雌雄亲鱼按1:1放入产卵池中。成熟的雌鱼体色较浅淡,体表较少粘液,手膜有明显粗糙感;腹部丰满有明显的卵巢轮廓;外生殖突稍膨大,呈淡红色,基部较宽,游离度深,外观外生殖突呈扇形;泄殖孔较大,位于生殖突的次末端,两侧稍隆起,无黑色素点。成熟的雄鱼体色较深,斑纹更加明显,体表粘液多、手摸感觉较光滑;腹部不明显丰满;外生殖突比雌鱼小得多,呈白色的三角形;泄殖孔开口于最末端,孔周有少许黑色素点。
    2、诱导产卵
    催产剂和剂量为雌鱼(体重75~100克),每尾注射鲤鱼脑垂体1个(约等于3毫克重)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700国际单位,催产注射为一次注射。注射后的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放入设置有可供穴居和产卵巢穴的产卵池中。供穴居和产卵的巢穴用瓦片或木板叠成。巢穴宽约30厘米,高约20厘米。产卵池水深40厘米。产卵池的池水用经净化的自来水。注射后的亲鱼入池后会自行选择巢穴和自行配对,大约24~48小时后便会在巢穴中自行产卵;产出的成片附着于巢穴壁上。催产成功率均在70%左右。
    3、人工孵化
    产卵后,可将附有鱼卵的木板或瓦片(卵的附着器)移至有清水的水池中孵化。此时可以根据孵化池条件和根据育苗方式控制适宜的密度。在水温为27~32℃时,受精卵孵化历经时间约84~108小时,孵化率80%左右。
    4、苗种培育
    初孵化的仔鱼全长2.3~2.6毫米,全身透明,腹部有一个颇大的卵黄囊,卵黄囊前部有多个分散的小脂滴。仔鱼沉于水底,不时做间歇性螺旋式的上下游动。孵化二天后的仔鱼,全长3.2~3.4毫米。卵黄囊变为长椭圆形,卵黄囊中的分散多个的小脂滴汇合为单一个颇大的油球,位于卵黄囊的前上方。消化道开始分化,口凹、肠管、肛门出现,眼球开始充积黑色素;奇鳍褶进一步发育扩张,仔鱼能做快速上下窜游。孵化出膜四天后的鱼苗,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仅残留前上方小部分和油球,上下颌分化形成并能张合,肠管出现分节。此时鱼能做水平游动和觅食食物,可以开始投饲食物。
    这时将稚鱼移往50吨容量的水泥池培育,培育到1厘米规格大约需一个月时间,这个阶段的成活率平均20%左右。体长1~3厘米规格放60吨容量的水泥池培育,这个阶段的成活率为80~90%。培育稚鱼的水泥池要三分之一遮光,放养密度为每池5000~6000尾。
    达到3厘米规格的稚鱼要转移到中间育成土池中培育,大约培育2~3个月,便可达到出售种苗的规格7~8厘米。这个阶段的成活率为60~70%,其中有的个体达到100克规格。
    鱼苗培育成活率的高低,关键是饲料,其次是精细的管理。虾虎鱼孵出后约3天,卵黄消化便开始摄食。这时稚鱼的开口口径只有100~200微米。其开口的饵料是:将生的鸡蛋充分搅拌,然后将约150cc的热水冲注入内,用100目的生物网过滤,然后进行投喂。投喂的第一天要投喂四次,从第二天开始,蛋和浮游生物一天交替地投喂三次。第15天止,要投喂60~90微米的浮游生物(轮虫)。或者改用蛋黄和过滤的水蚤或摇蚊幼虫混合使用。由于鱼苗弱小,应及时适量,每天分多次投喂,以保证幼鱼的需要。
    从第16天到30天之间,每天投喂三次淡水枝角类。以后可投喂海洋杂鱼做成的鱼糜、枝角类、轮虫等。
    在育苗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的变化,经常排除污物和适时更换新水,才能获得高的成活率。培育10~15天的鱼苗体长可达5~6毫米,鳍条开始出现,游泳能力增强。仔鱼主要以水蚤和水中的水生昆虫幼体为饵料,鳃发育也完善,可以转入大池进行鱼种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