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学特性 
    中华鳖颈基部无大瘰疣,背甲前缘无一排明显的疣粒,背面有纵排列的疣粒,且无黑斑,腹面呈白色(透黄);扁薄,行动敏捷;卵小,重2.2克~7.0克,出壳稚鳖重3.0克~6.5克。我国天然资源丰富,除宁夏、青海、甘肃、西藏未发现野生鳖外,其他各省均有分布。
    二、养鳖场的设计
    1.场址选择  
水源要求充足,水质无污染,进水、出水排灌方便;宜用地面水、井水或地下泉水,也可充分利用温泉、工厂余热资源。鳖喜光怕风,喜静怕惊,故要求阳光充足、避风保暖、安静、干扰少的环境。池底要有20厘米~25厘米深的淤泥。适宜在水生动物资源丰富的湖区、库区、沿海、城郊,或肉类、鱼类加工厂附近建场。专业性养鳖场面积要求2000平方米以上。
    
2.养鳖场的设计  
除需要常规的提水机械、排灌水系统、饵料加工、库房等设施外,还需建造大量不同规格的鳖池。相应有稚鳖、幼鳖、成鳖、亲鳖池、暂养池和病鳖隔离池。不同规模或不同生产目的的养鳖场(苗种场、商品鳖场),其总体布局和各种池所占面积比例不尽相同。如面积小,可将亲鳖、成鳖和3龄幼鳖同池饲养。
    三、稚鳖、幼鳖和成鳖的自然饲养法
    1.稚鳖培育  
稚鳖培育是指刚出壳3克~4克至年底冬眠前5克~15克的培育阶段。3个月内的稚鳖最难养,体质嫩弱,易发病。
①培育方式。水泥池、土池、网箱和水簇箱均可。
②放养。刚出壳2.8克~6克,最小1克,每平方米养50只。1个月后达10克左右,每平方米养20只~30只。采用400平方米的土池,每平方米放6只~15只。
③投饵种类。1周以内:水蚤、蚯蚓、蛆、捣碎的鱼肉和动物肝脏等。1周后:拌喂配合饲料,比例慢慢加大。1个月后:鲜肉与配饵比例以7:3~6:3为好。坚持“四定投喂”,水温在25℃以下,每天投喂1次;水温在25℃以上,每天投喂2次。
④日常管理。因为其养殖密度较高,水质易恶化,需勤换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量的1/3,且换水温差应小于3℃;水池、苗种均需消毒;另外还须采用药物防治疾病;夏季采用搭荫棚,移植水浮莲等防暑降温;注意筛选分养。
⑤稚鳖越冬。入冬前加强喂养。水温降至15℃时,要将其集中转入室内越冬(泥沙20厘米厚,注水5厘米~10厘米深,每平方米150只~200只,保持水温2℃~10℃,室温在5℃ 以上)。室外越冬则应保持水深1米,架设塑料大棚或加水至3厘米深,盖稻草30厘米~40厘米厚,待次年水温达15℃,再清除稻草。
    
2.幼鳖和成鳖的饲养  
幼鳖饲养是指2龄(50克~100克)的饲养阶段,成鳖饲养是指3龄(100克~200克)的饲养阶段。
①严格分级放养。密度:50克~100克个体(2 龄),每平方米10只~15只;100克~200克个体,每平方米5只~10只;200克左右个体(3 龄),每平方米3只~5只;4龄~5龄个体:每平方米1只~3只。
②科学投饲。
定时:早春、晚秋每天上午10时1次。夏季每天投喂2次:上午9时~10时投1次、下午5时~6时投1次。
定位:每个食台100只~200只。
定质:夏季多投含蛋白质高的饲料。春秋季则多投脂肪高蛋白质高的饲料(如动物内脏);
定量:原则是“两头轻、中间重”,以2小时~4小时吃完为准。
③日常管理。透明度调节至20厘米~40厘米,勤换水。随季节不同调整水位,春秋季0.5米~0.8米深、夏冬季1米~1.2米深。采取降温、保温措施,以利其安全越冬。冬眠期要破除冰层,稳定水位,但须避免惊扰其过冬。加强越冬前的培育。另外还要勤于记录。
    三、鱼鳖混养
    实践表明:混养可相互促进、相互利用。“养鳖促鱼”“养鱼利鳖”,一般每667平方米可产鳖50公斤~100公斤,鱼150公斤~250公斤。
    1. 混养方法  
①混养类型。幼鳖、成鳖、亲鳖池中可混养鱼类,稚鳖池不宜混养。 ②混养密度与比例。鳖池混养鱼:鳖的放养按单养时的密度。如养成鱼,每667平方米水面放500尾~600尾,其中鲢鱼占50%~60%,鳙鱼占10%,草鱼、鳊鱼占20%,鲤鱼、鲫鱼占10%~20%,规格13厘米以上;如养鱼种每667平方米则放夏花4000尾。鱼池混养鳖:鱼的密度按单养鱼时的密度。鳖放养:50克~100克,每667平方米放鳖800只~1200只;250克以上,每667平方米放养500只~600只;1公斤以上的亲鳖,每667平方米放养300只。
    
2. 管理  
综合养鳖、养鱼技术,注意投饵。饵料台分开设置,鱼饲料东西向进行投喂,鳖饲料南北向进行投喂。投喂饲料时先鱼后鳖。水质要肥沃但严防“泛池”。要求放养鳖的规格一致以便分级操作,不经常拉网,不轮捕轮放,以免影响鳖的生长。做好防盗、防逃和防病害等工作。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江 辉(4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