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产研究所试验场原为一大型甲鱼养殖场,在甲鱼市价下降、养殖效益滑坡的情况下,单养甲鱼已不能维持正常运转。如何在现有鱼池条件下,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是笔者探讨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本地黄颡鱼养殖普及,市场兴旺,考虑到黄颡鱼对养殖水质的要求与甲鱼无异以及其食性与甲鱼无冲突的特性,进行了成鳖池套养黄颡鱼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一、池塘条件 选择甲鱼成鱼养殖池8个,按序号编为1—8号,共计8亩,各池大小基本一致,平均每池面积为1亩,水深1.5米,泥沙底质,东西长、南北宽,阳光充足,通风条件较好,排灌方便,环境幽静。 
二、鱼种来源 甲鱼、草鱼、白鲢、花鲢为该试验场自产鱼种,黄颡鱼为荆州市郊大型湖泊野生鱼种。 
三、苗种的放养 甲鱼放养密度为800只/亩、规格150—200克/只,草鱼10尾/亩、规格250克/尾,花鲢40尾/亩、规格150—200克/尾,白鲢100尾/亩、规格250克/尾,12.5克/尾的黄颡鱼按照每亩4公斤、8公斤、10公斤、15公斤四种放养密度投放。 
为保证试验顺利进行,在放养后1个月内死亡的黄颡苗种随时补足,如遇人为的或养殖事故短期内死亡过半,则该池所有实验数据作废。 
四、池塘管理 
1、清塘消毒与水质调节 鱼种放养前每池用生石灰干塘消毒,清除野杂鱼类和蛙,并调节水质,半月后放鱼,养殖期间保持透明度为30—40厘米,每一个月换水30—50厘米,每隔10—15天用40—5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1.5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2、投饵 由于主养品种为甲鱼,投饵只针对甲鱼投喂,严格按“四定”投饵法进行,并随时观察甲鱼及其它鱼的生长与健康状况,增减投饵量和增加适当药饵。黄颡鱼不另行投饵。 
五、鱼病防治 在试验池定期依上法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使pH值为微碱性,并根据水体中常规鱼的病虫害的发病情况,用杀虫剂以及其他方法防治,并每月用漂白粉杀菌一次。 
六、结果分析 从2000年5月放养到10月底干池起捕,经过150天左右的饲养管理,在不影响甲鱼、草鱼、花鲢、白鲢产量情况下,共收获黄颡鱼347.5公斤,平均亩产黄颡鱼46.8公斤。 
1、黄颡鱼与其他鱼的关系 该所试验场甲鱼养殖面积共计30亩,经过比较,8亩试验池的甲鱼产量及个体大小与没放养黄颡鱼和另外22亩池无显著差异,套养的草鱼、花鲢、白鲢产量也无显著差别。 
2、投种量与规格、产量的关系 由试验数据显示虽然黄颡鱼的投放量不同,但鱼产量差别不大,而规格却出现显著差异,即每亩放养4公斤鱼种,其规格比8公斤者大1.8倍,比10公斤者大近2倍,比15公斤者大3.2倍。由此表明黄颡鱼投种密度越大,其出塘规格越小。 
3、经济效益比较 尽管4组试验池黄颡鱼的产量相关不大,但由于出塘规格不同,达到上市要求的个体(80克以上),具有较高价格,很受消费者欢迎,故经济效益较好。每亩放种4—8公斤,经济效益达到370—395元;而每亩放种15公斤者仅为113—130元。 
七、几点建议 
1、成鳖池套养黄颡鱼是一种可行的生产方式,效果是显著的。 
2、此种生产方式对其他鱼类生产无任何影响,也不增加投资,有效地利用了池塘的生产潜力,并充分利用了饲料。 
3、黄颡鱼的投放密度与其生长速度和利润有直接关系。根据目前市场销售情况,通过该试验确定成鳖池套养12.5克/尾黄颡鱼的密度为4—8公斤/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