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甲鱼“爱德华氏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631
切换pc版

□福建正源饲料有限公司市场部   李柏青

甲鱼爱德华氏病一般发生在稚鳖阶段,近几年幼成鳖也偶有发现,尤其是控温养鳖的温室内稚鳖极易暴发此病。此病虽较为常见,但危害却不小,由于病鳖发病前期不减料且无明显的外观症状,因此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察觉,病鳖往往“突然”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当前,又值温室甲鱼的投苗季节,正源公司市场部采访了浙江金华地区有着丰富甲鱼养殖经验的郑老板,通过郑老板的介绍,我们对甲鱼爱德华氏病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又称缓慢爱德华氏菌或迟缓爱德华氏菌,属细菌,可以引起鳗鲡,牙鲆,罗非鱼,中华鳖,鲤鱼等多种水产经济动物发病,是水产养殖中危害极大的病原菌。

发病症状:病鳖起初表现为精神不振,活动力差,频繁冒出水面透气,且时间较正常出水换气时间长,有的浮于水面上,有的则伏于食台上,鼻孔直冒气泡,捕捉时活动缓慢无力,稚鳖死后2~3小时可见胸前一块红斑,幼成鳖须解剖后才能看到。解剖病鳖可以发现肝、肾、脾、腹膜出血,肝肿大,有腹水,背、腹甲内壁有淤血。该病温室发病先见于一至数池,一般不会所有池同时发病。

病甲鱼表皮脱落,腹面中部可见暗红色的淤血,稍浮肿。肝肿胀质脆,有米黄色小点,小点融合成一片,形成典型的肉芽肿,局部坏死。胆肿大,呈墨绿色。肾、脾肿大,有出血状,深紫色。肠发白,很少见充血。腹腔有腹水,背腹甲内壁有淤血。病甲鱼精神不振,不摄食,动作缓慢无力,悬浮于水面或岸边呆滞不动,极易捕捉。

发病原因:由于稚幼鳖放养密度过大,使鳖相互挤压或鳖池溶氧不足,水质恶化等原因造成。温室中水质恶化、饲料霉变等因素,极易导致该病的发生。

参考治疗方案:

内服:每公斤饲料中添加8~10克“三黄粉”,早晚两餐进行添加,中午一餐不予添加,连用5天;或每公斤饲料中添加10克“菌毒散”,连用5~7天。

外用:发病的池子先更换一半池水,而后外泼一次“菌毒散”。

参考治疗方案
方案一:水全部换掉,泼二氧化氯2克/立方水,1小时后泼氟苯尼考4~5克/立方水。
方案二:水全部换掉,泼氟苯尼考2克/立方水、大黄8克/立方水、止血宁3~4克/立方水。
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建议每公斤饲料中添加8~10克三黄粉,早晚两餐进行添加,中午一餐不予添加,连用5天。

预防措施:

① 控制养殖密度,适宜的放养密度有利于甲鱼的健康生长;
② 注意水质管理,水体pH值保持在7.0~8.0,溶解氧保持每升水3毫克以上,定期消毒养殖水体,定期排污;
③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电解多维,以增强稚鳖的抗病能力;
④ 定期给甲鱼饲喂一些“三黄粉”,可同时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⑤ 使用优质全价配合饲料。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