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肥(鸡粪、猪粪、鸽子粪、菜饼等)在高淳的河蟹养殖中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低温期肥水时用量最大,但大量使用农家肥引发的副作用不容忽视,笔者对此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
农家肥(鸡粪、猪粪、鸽子粪、菜饼等)在高淳的河蟹养殖中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低温期肥水时用量最大。多数养殖朋友将农家肥用石灰或漂白粉稍作发酵处理,晒干后直接泼水或挂袋肥水,有的甚至将未经发酵的农家肥直接肥水。许多养殖朋友觉得农家肥肥水具有成本低、肥效维持的时间长等优点,但大量使用农家肥引发的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农家肥对早期河蟹蜕壳(一二壳)成功率及早期成活率的影响可能会出乎大家意料。下面笔者将针对农家肥对河蟹的副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农家肥挂袋
一、大量使用引发“三高”,降低水体稳定性(1)早春温度低,水体藻类少,如果大量施放农家肥,极易导致过多肥料无法被有限藻类利用,引发水体氨氮升高的现象。加之有机肥多是大分子有机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如EM菌等)辅助分解成小分子无机盐,藻类是很难对此直接吸收利用。
(2)农家肥大量使用后,培养的藻类多以鞭毛藻类(如隐藻、裸藻等)及团藻、空球藻类等大型藻类为主,藻类越多,水色越浓,晴天其光合作用就会越强,水体二氧化碳大量被消耗,碱性就会增强,最终导致水体pH值升高。
(3)农家肥如果未经发酵或发酵不彻底而直接施放入水体,其耗氧则十分严重,而在池塘溶氧不足的情况下,氨氮就会转化为亚硝酸盐,导致水体亚硝酸盐超标。
(4)大量施放农家肥易导致水体不稳定,遇天气变化,极易发生倒藻。
二、导致水体易生虫高淳河蟹养殖过程中,3-5月水体生虫现象较为普遍,而这多与农家肥的大量使用有直接关系。主要是由于农家肥溶解性差,大量不溶性有机物悬浮于水体或沉积于池塘底部,导致水脏、底脏,从而导致枝角类、桡足类、红线虫等虫害暴发。虫害一旦暴发,不仅影响肥水效果,甚至会导致水体出现白浊、浑浊等现象。虫多不仅消耗水体的营养物质,导致肥水困难,水质不稳定,河蟹应激反应大,加之水体可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少,久而久之,河蟹体质就会变弱;同时大量的虫晚间耗氧严重,底部溶氧会显著降低,尤其是对于蜕壳期的河蟹(对溶氧的需求是平时的2-3倍),极易出现蜕壳不遂的现象。
三、水草长势差,易上脏(1)农家肥培养的藻类多以鞭毛藻类等大型藻类为主,水色发暗或浓绿,水体透明度大幅降低,水草无法得到充足的阳光,长势则变弱,时间久了就会上脏,严重的还会出现水草腐烂现象。同时鞭毛藻类也会粘附于水草上,加剧水草上脏。水草上脏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水草烂根、萎缩现象越明显。
(2)农家肥溶解性差,不溶性的有机物大量悬浮于水体或沉积于底部,导致水体粘性增加,通透性降低,底质恶化,加上农家肥营养单一,尤其缺乏水草生长必须的碳源及矿物质(如钙、镁等),易导致水草长势不良,进而上脏、萎缩。
四、导致青苔、地皮易暴发由于农家肥含氮量高,大量使用后,过多的氮肥无法被完全利用而残留在水体内,而青苔、地皮则适合在高氮环境内生长,因此农家肥的大量使用也是导致青苔、地皮暴发的直接原因之一。
五、诱发河蟹出现不良症状(1)“三高”对河蟹的影响
pH值过高,河蟹则表现为晴天浅水处吃料差,上半夜上岸、上网,严重的会出现撑爪、环爪等症状。
氨氮过高,轻者河蟹上岸,重者毒素会在河蟹体内累积,导致体质逐渐变弱,极易出现一二壳顶壳、拉脚、软壳等蜕壳不遂症状,严重影响河蟹早期成活率。

顶壳
亚硝酸盐过高,水体缺氧,河蟹下半夜易上岸、上草,蜕壳期则会出现蜕壳不遂等症状。
(2)大量使用农家肥,导致底部有机物过量沉积,极易诱发河蟹黑腮、肠炎等症状。
(3)真正好的肥料是既可作肥又能当料的,而农家肥由于营养单一,且营养物质含量有限,绝大多数是不能被河蟹直接吸收利用的。因此农家肥的大量使用不利于河蟹一二壳期间的营养积累。
综上所述,农家肥的使用是弊远远大于利,其所引发的各种副作用相互影响,互为条件,最终影响河蟹的规格和产量,这也是高淳河蟹养殖历年来规格和产量不能同时兼得的直接原因。借此也希望引发养殖朋友的重视,改变传统观念,科学选肥,合理施肥,真正让好的肥料(全价、全溶、既可作肥又能当料的肥料)成为河蟹产量及规格突破提升的助推器。
来源:水产前沿(微信号:fishfirst)
作者:江苏(厦门)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李志国
网友冯依才留言:粪肥也不差,宜充分腐熟发酵做基肥。本文观点,个别之处,有失偏颇。既然矿化难,还容易出现碎屑等挂脏,又怎么来得ph值高? 前后矛盾。粪肥含氮量并不太高。
网友刘坤留言:李老师深入塘口,能深入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且见解独到,能设身处地为养殖户着想,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