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我们一行在湖北省汉川市刁汊湖养殖公司从事黄鳝繁殖研究,7月10日一养殖户来找我们,说他的网箱养鳝池可能被别人投毒,养鳝池中套养的鲫鱼、草鱼夏花全部死亡,情况危急,希望我们帮助查找原因。
    我们来到该养殖池,检查水质常规指标,发现pH值为8.4,氨氮为0.20毫克/升,硫化物为0.10毫克/升,亚硝酸盐为0.05毫克/升,溶解氧仅为1.20毫克/升。还有大量的鲫鱼、草鱼夏花死后漂浮于水面,水呈黑褐色,透明度仅为15厘米左右,整个池塘布满了墨绿色的浮膜,下风处厚达1.0厘米左右,经镜检为死亡的微囊藻。
    解剖10多尾死亡的草鱼、鲫鱼都发现:普遍性的全身出血,背鳍及尾鳍基部充血,肛门红肿,肝脏淤血肿胀,呈花斑状,颜色紫红,胆囊充盈;胃肠炎症,肠道粘膜充血,肾脏淤血。网箱中的黄鳝食欲严重减退,部分黄鳝爬上水花生,开始出现死亡。
    我们将下风有死亡微囊藻浮膜处的表层水和上风处的中层水分别注射20尾正常的鲫鱼,每尾1毫升,24小时后,前者死亡18尾,后者仅死亡1尾。36小时后,前者全部死亡,后者死亡3尾。我们初步推断为:微囊藻死亡产生大量毒素加上池水急剧缺氧,导致夏花鲫鱼、草鱼大量死亡,该养殖户又将死亡的夏花鱼种打成鱼浆拌配合饲料投喂黄鳝,进一步引起黄鳝中毒和死亡。我们虽然采取换水、捞出死鱼、施放水质改良剂、增氧和将黄鳝换池等措施,救了大部分鳝鱼,但总损失还是达到1000千克,金额达3万多元。教训深刻,值得广大养鳝户深思。我们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养鳝户注意:
    1.网箱养鳝面积不应超过池塘总面积的1/3。我们发现很多养殖户养鳝网箱面积超过池塘面积的50%,甚至60%,密度过大,加上高强度的投喂饲料,黄鳝的排泄物和散失的残饵大量进入养殖水体,致使水体营养盐类过多积累,水质很快变肥,温度适宜,微囊藻等藻类大量繁殖。如果没有藻类的消耗途径,就会因过度繁殖,在高温季节藻类大量死亡,释放毒素,引起鱼类中毒。因此,适当控制放养面积和放养密度是十分必要的。
    2.很多养殖户不愿意换水,普遍认为换水增加投入,另外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养殖池水位变动,水温变动影响黄鳝摄食、生长。我们认为适当的换水,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温季节每2~3天换水一次,换去池塘老水的1/5~1/4对黄鳝摄食生长是十分有利的。
    3.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养鳝户认为黄鳝在臭水沟里都能生存,它能利用口腔、咽腔和皮肤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甚至离开水体后只要保持皮肤湿润,黄鳝照样能存活很长时间,因此,养鳝对水体溶氧不用考虑太多。而我们在试验中发现,丰富的溶氧是黄鳝良好生长不可忽视的条件之一,溶氧低黄鳝食欲差,黄鳝要调整身体机能应付缺氧环境胁迫,生长必定受到影响。因此,养鳝仅重视饵料是远远不够的。
    4.现在很多养殖户都能形成共识,认为网箱养鳝要把好苗种关、饵料关、防病关。
我们认为对养鳝池水质的调控是举足轻重的。现把我们近10年来养鳝过程中总结的水质调控方法提供给广大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参考,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①引种或培植藻类吸收无机盐及所需的营养元素,或每15天泼洒一次0.5毫克/升敌百虫杀灭过多的浮游动物,三天后藻类就能形成优势种群; ②每10天泼洒一次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益池保)或光合细菌的稀释液,降解过量的有机物、氨氮、硫化氢、亚硝态氮,净化水质;
③当藻类和细菌达到一定的量时,浮游动物又开始大量繁殖,每亩池塘投放250尾白鲢、80尾花鲢来摄食过量的藻类和浮游动物;
④定期捕捞花白鲢用打浆机打成鱼糜,加入配合饲料饲喂黄鳝;让饲料-黄鳝排泄物-有机物、无机盐-藻类、细菌-浮游动物花、白鲢维持一个动态平衡,让整个养殖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水质得到改良和净化;另外,在网箱中投放5~10尾鲫鱼,用来刮食网箱壁上的藻类及有机物颗粒,使网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
⑤定期换新水,一般5天一次,高温季节3天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5,排出池中底层低氧水,使鳝鱼养殖水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使鳝鱼保持旺盛的食欲和较快的生长速度,使排放的养殖废水也可以达到环保要求,且比一般的养鳝方法节约养殖用水5倍以上。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