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碎叶病的危害怎样?如何防治?
柑桔碎叶病是一种新的柑桔病毒病,根据调查,该病害在我国已存在很久,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四川、湖北等省均有发生,为害严重,是继柑桔黄龙病、衰退病、裂皮病之后的一种重要的病毒病。
柑桔碎叶病在腊斯克枳橙上的症状是:在叶片出现黄色透明斑点,圆形或不规则形,叶片边缘缺损,叶片畸形且叶脉透明。在茎上首先出现水渍状的纵向沟条,后变成黄白色条斑,稍凹陷,剥开黄斑处的树皮,茎的木质部没有凹陷,有时条斑联合成斑块,枝条弯曲。严重时,植株矮化。感染了碎叶病毒的柑桔,嫁接部位出现褶折黄环,接穗基部肿大。地上部黄化、落叶。植株生长衰弱、矮化、结果很少,甚至枯死。在抗、耐病砧木上则为无症状带毒体。
柑桔碎叶病的病原是一种线状病毒。其大小为600-700×15毫微米。该病毒的致死温度为65-70摄氏度10分钟。该病毒主要是通过嫁接传播,菟丝子也能传播。嫁接时用的嫁接刀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柑桔碎叶病毒未发现传毒昆虫。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靠带毒的苗木及接穗。
防治柑桔碎叶病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
从田间选取健康的优良单株,经用指示植物――腊斯克枳橙检测,证明不带碎叶病毒,则可作为接穗无病母树。另外也可选取健康的、优良单株嫁接苗,用30-44摄氏度处理2星期后,在生长点切取0.2毫米微芽进行茎尖嫁接,便可获得无碎叶病毒的繁殖材料。
2、采用抗、耐病砧木
柑桔碎叶病毒主要为害枳砧柑桔。避免用枳作砧木。采用枸头橙、酸桔、红桔等作砧木。
3、更换砧木
凡感染了碎叶病毒而出现黄化、生长衰弱的幼龄树,可以采用靠接2-3株抗病砧木。一年后树势可以得到恢复,且获得一定产量。
引起温州蜜柑新梢叶片急速凋萎、青枯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防治?
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的部分柑桔产区,在温州蜜柑上发生叶片急速凋萎,造成柑树青枯死亡,对生产的威胁很大。
青枯病一般在秋、冬果实采收前后(9-11月)和春季(4-5月)发生,而以4月份雨后天晴时病状最为明显。发病前病株外表无异状,开始时顶部叶片首先突然呈失水状,向内纵卷,失去光泽,后渐向下部树冠蔓延,叶片失水青枯,多不立即脱落。在柑桔园中有全株发病的,也有一个或几个大主枝发病。春季发病的树,早春不抽梢,或延迟抽梢,抽出的梢短而纤细,开花、结果都不正常。
病株由上而下逐渐枯死,但树皮完好,砧木未死,根系生长一般正常。纵剖病株嫁接口,可见砧木与接穗部有明显的界限,砧木部分,水分充足,木质部鲜白色,生长正常,而接穗部分,呈缺水状,木质部黄褐色,并有一些褐色至黑褐色的陷点。将病树嫁接口横切面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部分导管中有黄褐色胶状物。
青枯病病因尚未弄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病菌侵害引致导管堵塞所致。
此病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尤以春季发病更为严重。在广东以2-4月份发病较多。若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转晴后此病就会严重发生。
此病主要在温州蜜柑上发生。中、晚熟品系发病重,早熟品系基本不发病。以酸桔作砧木的发病较严重,以枳壳作砧木的基本不发病。定植6-7年的结果树最易发病。
目前,防治此病尚无良法,采用下列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大力推广抗病砧木。温州蜜柑以枳作砧木为好,适当发展早熟品系。
初发病果园,最好及早用枳壳靠接换砧,以利恢复树势。或在发病初期,将嫁接口以上锯掉,实行高接换种,嫁接上橙类或不发病的品种。这样一二年就可以恢复生产。
加强管理,搞好排灌,避免柑园积水。
(华南农业大学 唐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