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清 碧
(忠县官坝镇农业服务中心 404300)
摘要:忠县柑桔产业化项目是忠县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外合资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也是忠县人民政府农业结构调整“3+2”战略的重头戏。本人于2000年3月抽调忠县人民政府柑桔产业化项目建设办公室,从事项目建设至今。对项目进展及前景非常关注,本文拟就该项目的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供领导和专家同仁参考。
主题词:柑桔 产业化 项目 思考
一、项目概况
忠县施格兰•三峡柑桔产业化项目是中美合作合资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项目从1997年开始实施。项目分成三大部分:一是由美方无偿援助建设施格兰柑桔技术中心,技术中心由柑桔技术培训中心,现代化苗圃和标准试验示范园等三部分组成,其任务是①为基地果园管理培训技术人员和提供技术方案,定期到基地果园现场技术指导;②为基地果园无偿培育和提供合格脱青苗木;③为基地果园提供建园示范。二是由忠县人民政府筹资新建6.5万亩基地果园,其中新建4.5万亩,改造2万亩。三是由重庆市三峡建设集团(中方业主)投资新建年产30万吨橙汁加工厂。项目自1997年奠基以来,经过有关各方精诚合作,项目业主、县柑桔项目办、基地乡镇、广大果农密切配合、艰苦创业,美方已圆满完成其技术中心的全部目标任务,基地果园至2004年底将建成基地果园50873亩,首批基地果园已投产,橙汁加工厂已于今年4月建成第一条生产线,年加工鲜果5万吨,并已投产试运行。
二、项目特点
1、建园规模化、标准化,起点高
忠县是三峡库区优质柑桔生产生态适宜区之一,项目一开始启动,就十分重视项目的规模化,凡适宜种植的良田良地统一纳入规划范围,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成片,不准果园内出现“插花”现象。按照重庆市百万吨柑桔产业化项目要求,县里决定将基地果园扩大到15万亩,届时该项目将达全县耕地面积的1/10。同时为了确保高起点建设基地果园,先后制定和发布了基地果园设计标准,品种标准,苗木标准,建园标准和田间管理标准。基地果园建设本着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园区道路运输半径不超过100米,水池布局按50-100亩设计水池1口(容积100m3),首批基地果园还安装了世界最先进的以色列滴灌设备,定植穴采取经纬仪放线,方格网控制,改土采取静态穴状改土,不改变园地地貌,对一些土质较浅的土壤通过松动爆破,辅以有机肥回填改良土壤,做到了规划规范化,定植标准化,运输机械化。
2、选用品质优、结构佳
基地果园栽植的品种,都是从美国引进的世界优良品种,有的品种为首次从国外引进,这些品种品质优良,产量高,适宜鲜食和加工。同时采取早、中、晚熟品种科学搭配,一方面最大限度延长加工厂的原料果供应时间,解决了以前柑桔成熟集中,加工期短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考虑到了反季节柑桔市场需求。
3、管理技术一流
本项目果园管理技术是经过中美专家结合忠县实际,反复论证确定的技术,拥有美方一流技术推广队伍,又拥有中方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国农科院柑研所)作坚强后盾,从目前运行几年的情况看,已显现出巨大的技术优势。
4、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建成后,年产柑桔43.5万吨,年产鲜冷果汁17.5万吨,年总产值18.7亿元,年利税6.95亿元,果农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并将带动运输、包装、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建设和城镇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可提高忠县森林覆盖率5个百分点,年增涵水量180万方,生态效益非常显著。从首批基地果园石宝、涂井看,2001年7月开始定植,2003年已试产,今年果园长势喜人,据专家估计,今年亩产800-900kg完全有把握,盛产期亩产2500-3000kg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目前生态效益也开始显现,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景象也开始呈现。
三、存在的问题
忠县柑桔产业化项目从引进至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存在以下问题:
1、机制不健全
自1997年中美签订协议以来,由于体制等方面发生变化,有关方面已退出了或即将退出项目的建设,导致目前参与各方职责不明,职责权利不清或不相匹配,形成了当前类似政府主导项目,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化运作体系。
2、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信心不足,风险意识差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心有余虑,对大规模种植柑桔,思想上明显准备不足,导致部分地区抵触情绪大,建园进度慢。
3、技术体系不健全,农民掌握柑桔技术难度大
随着美方2005年的退出,园区技术体系将出现重大缺失,各级又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推广队伍,而园区群众多年从事粮食生产,对柑桔生产大多陌生,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先进的柑桔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在短期内被农民熟练掌握,尚有很大差距。
4、园区农民生产生活尚有许多问题
①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县政府把柑桔园区拿入国家退耕还林范围,但由于规模建园,成片开发,大部分群众无地种植粮食和蔬菜,农民吃菜难。
②园区畜牧业大滑坡,农民收入降低。
③有机肥来源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④园区人多地少,劳动力闲置。
四、几点想法及思考
忠县柑桔产业化项目是忠县第一个中外合资项目,以投资大,标准化程度高,科技水平一流而备受各方关注,国务院、重庆市人民政府等领导多次亲临指导工作,重庆市把该项目列为2000年、2001年重庆市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并把忠县列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忠县人民政府也把该项目当作命根子项目来抓,可以说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该项目的成功与否,既关系到忠县对外开放形象,又关系到忠县农民增收,财政增效,以及未来忠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对于破解忠县产业空心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进一步理顺项目运行机制
当前应立即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明确项目各方职责权利,做到责权利相统 一,并建立明确的考核奖惩机制,逐渐从政府主导型过渡到公司+农户型。
2、加快建园进度,保障项目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应及时调整建园思路:一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充分照顾农民意愿,将建园实施单元缩小至500亩-1000亩,以改变过去成片开发,导致部分群众影响建园进度;二是改变投入机制,采取农民集资和政府投入相结合和业主投资、农民放股相结合建园,改变当前建园资金缺乏的状况;三是改变投资结构,加大水利、改土投入,压缩道路投资;四是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尽可能减少将良田纳入园区规划范围,通过上述几项措施,全面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3、组建专门班子,加大柑桔产业化项目各环节的管理和政策协调力度
农业产业化周期长,见效慢,政府应组建专门机构,在规划、建园、抚育管理、果品营销等各环节加强督促和管理。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实施客观政策调控,避免历史上出现的年年结构调整,几年不见踪影的怪圈,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利益。
4、组建果农协会,提高农民的市场化组织程度
目前部分乡镇已建立果农协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多运作较差,基本上还停留在依靠行政推动开展工作,建议县有关部门加强果农协会的指导扶持力度,逐步使果农协会进入科技试验示范、农资经营、果品营销的主战场,逐步提高农民市场化经营程度,当前应着重在果农协会内部培训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实现技术人员本土化,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园内群众完成粮农向果农的转变。
5、妥善处理果农与业主的关系
果农和业主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只有出现双赢才是最佳的局面,任何单方面的单赢都是对项目有害的,当前政府应协调龙头企业尽快出台果实收购最低保护价,同时建立价格风险基金、专户储存,防止低价伤农的历史重演,同时教育引导果农树立风险意识,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
6、关注园区抚育期群众生产生活。
抚育期基地果园园区行间存在大量空闲地,建议在畜牧部门的指导下规范种植优质牧草和绿肥,发展草食性牲畜,既不违背退耕还林政策,又可促进农民增收,同时,随着果园的逐步投产,利用园区有利的交通、水利条件,大力引导发展观光旅游、农家乐等。另外利用园区优质柑桔花粉,大力发展养蜂业,促进农民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7、稳步推进园区土地流转
随着园区的建成,农村劳动力需求大为减少,大批青壮劳力进一步外出打工,部分果园出现了无人管理的现象,而园区管理又是一个时间要求严格,季节性相对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进行引导,促进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县有关部门要加强调研,针对园区实际,出台相关土地流转政策,使园区逐步向管理大户集中,既发挥规模化效应,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化。
8、扶持龙头企业,努力打造施格兰品牌
结束语:
忠县柑桔产业化项目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农业产业化系统工程,对忠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具有产供销一条龙的良好模式,但很多方面还值得努力探索和思考,本文仅就从事项目工作几年来的体会和想法综合成文,由于时间仓促,有些方面难免肤浅,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同仁批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