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病的英文名称:Huanglongbing
黄龙病的简介:黄龙病是我国南部柑桔产区的毁灭性病害。是国内外重要植物检疫对象。
黄龙病的发生历史:此病的发生历史已久。在广东,1919年即有文字记载。该病于30年代后期在广东潮汕地区、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广东潮汕、新会和福建龙溪、福州等重要产区流行,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广西柳州市郊的几个国营园艺场1956-1960年种植的椪柑、蕉柑和甜橙5000亩,于1964 -1968年几乎全部因病淘汰。
黄龙病的分布:早先知道发生在广东、福建和广西三省(区)。70年代后期,科技人员调查发现有病的尚有江西南部(赣州地区)、云南(如宾川、合庆、建水、元江、保山、富民等)、四川(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浙江(温州市近郊)、湖南(郴州地区)、贵州西南部等。台湾省发生的立枯病即是黄龙病。
黄龙病的病状:黄龙病的特征性病状是初期病树的“黄梢”和叶片的斑驳型黄化。开始发病时,往往首先在树冠顶部出现几枝或小部分黄梢,随后,病梢的下段枝条和树冠的其他部位陆续发病。一般大树开始发病后经1-2年全株发病。叶片的黄化有三种类型:1. 斑驳型黄化。在叶片生长转绿后,从主、侧脉附近和叶片基部开始黄化。黄化部分逐渐扩散形成不规则的黄绿相间的斑驳。而后可以全叶黄化;2. 均匀黄化。嫩叶在生长过程中不转绿,呈现均匀黄化;3. 缺素状黄化。主、侧脉及附近叶肉保持绿色,而脉间叶肉黄化,类似缺锌、缺锰状。在初病枝条上,斑驳型黄化和均匀黄化居多数;病枝上再抽生的新梢叶片则主要是斑驳型黄化和缺素状黄化。病叶变厚,摸之有革质感。病叶容易脱落。由于病树多落叶,致使不定时抽梢。病枝新梢短、叶小,形成枝叶稀疏、植株矮化等病态。病枝开花早而多,着果率低,果实变小、畸形、着色不均匀,种子败育,根系生长衰弱、有的腐烂 。
黄龙病的叶片病状图
黄龙病的病原:黄龙病病原为难培养细菌,候选定名为Liberobacter asiaticus。
黄龙病的传播途径:黄龙病可通过嫁接传病。用病树接穗繁殖苗木,以及病接穗和病苗的传运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在田间,黄龙病由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传播。柑桔木虱在华南地区一年发生8-10代。以成虫越冬。
黄龙病的传病媒介-柑桔木虱图
黄龙病的生物学鉴定:田间诊断主要依据是叶片的斑驳型黄化。这种病状在许多寄主品种上都有表现。在甜橙、椪柑、红桔、酸桔、蕉柑和尤力克柠檬上更为明显。温州蜜柑上略模糊,但仍可辨认。枳染病后叶片无症状表现。在黄龙病鉴定中除依据叶片病状外,必要时可以辅之以嫁接传病测定和对四环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测定试验应在春季进行,各处理数量要求在20株以上。病接穗分别用500 ppm的四环素或青霉素浸泡3小时后用清水冲洗,削芽或枝段作接种源,接种于椪柑、甜橙等实生苗,以接种清水浸泡的作对照。黄龙病的反应是对照发病而经抗生素浸泡过的病枝条接种的不发病或很少发病。
黄龙病的快速鉴定:黄龙病可以用PCR检测。
黄龙病的防治:
严格实施植物检疫。
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
无病苗圃的地点要和柑桔区隔离。繁殖材料,要求严格选择无病的母株外,要通过消毒处理。接穗或苗木用49℃湿热空气处理50分钟。接穗用47-50℃热水间歇热处理,处理6-12分钟,每24小时一次,共处理3次。或用1000微克/毫升盐酸四环素浸泡2小时。苗木和接穗在高温消毒处理中,如稍有不慎会严重影响成活率,因此经热处理消毒的材料常用作母本,用于扩大繁殖。80年代试验证明通过茎尖嫁接可以脱除黄龙病。茎尖嫁接技术已应用于建立无黄龙病的母本植株。
隔离种植。新果园要与老果园尽量隔离。
严格防除传病昆虫—柑桔木虱。这是预防病害流行的主要环节。各地生产单位的经验说明,凡是柑桔木虱防除比较彻底的果园,黄龙病的发生显著较轻。目前防除柑桔木虱主要依靠喷布杀虫剂,多种有机磷剂都有效。
及时拔除病株。拔除病树是为了消除病源,也是防除木虱的措施之一。因为柑桔木虱在嫩梢上繁殖,而病树落叶多,经常萌发新梢,是柑桔木虱的重要繁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