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虫害防治-矢尖蚧
463
切换pc版
    矢尖蚧又名箭头介壳虫、矢根介壳虫,我国大部分柑桔产区均有分布。寄主较广,危害叶片、枝梢和果实。受害处四周变为黄绿色,严重时叶片卷缩、干枯。

    1.形态特征

雌成虫的介壳长形,长2~3.5mm,前端尖,后端宽,末端呈弧形,似箭头形状,黄褐色或棕褐色,边缘灰白色。第一、第二龄若虫蜕皮壳位于前端,顶部常为橙黄色,介壳中央常有一条纵行隆起线,雌成虫的虫体长形,桔橙色,长2.5mm,头端和臀板较狭,头顶较平钝。雄成虫的介壳狭长,长1.3~1.6mm,绵絮状,粉白色,壳背上有3条纵隆起线,1龄若虫蜕皮壳位于前端,淡黄褐色。雄成虫的虫体桔橙色,长0.5mm。卵为椭圆形,长0.2mm,宽0.1mm。橙黄色,卵壳表面光滑。1龄若虫为椭圆形,似草鞋状,黄褐色,营固定生活。雄虫头部长有数根细长的蜡丝,体脊逐渐增长无色透明的蜡丝,细长而卷曲,体色较雌虫略深。2龄雌虫为淡黄色,半透明。体躯全被柔软的体膜包围。2龄雄虫为长卵圆形,浅褐色。预蛹为长卵圆形,体橙黄色。体长0.65~0.76mm。蛹的体色较预蛹略深黄。体长0.70~0.85mm。

    2.发生规律:矢尖蚧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2~3代,国内其它地区有的可发生4代。主要以雌成虫在被害枝叶上越冬,有的以2龄若虫越冬。雌成虫蜕皮两次,共3龄;雄成虫蜕皮一次,共2龄,经蛹期再羽化为成虫。由于矢尖蚧越冬代雌虫至次年产卵前发育成熟程度较一致,因此第一代幼蚧发生比较整齐,其后各代有较重的世代重叠现象。重庆地区,第一代若虫高峰期为5月中、下旬,多在老叶寄生为害,成虫于6月上、中旬出现,下旬形成高峰。第二代若虫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大部分寄生于新叶上,一部分在果实上,成虫9月上旬达高峰。第三代若虫高峰期在9月下旬和11月中旬,次年3月下旬为成虫高峰期。

    3.天敌  矢尖蚧的重要捕食天敌有日本方头甲、整胸寡节瓢虫、红点唇瓢虫。

    4.预测预报(重庆第一代防治适期预报)

    (1)以叶上幼蚧初见日为准,推算防治适期,即初见日后21天、35天、49~56天为三次施药适期。

(2)以当年第一代雄蚧群体中的2龄幼蚧始见期(即雄虫中有少数虫体出现白絮状蜡

丝时)作为第一次喷药适期。当代雄蚧初见日为第二次喷药适期,其后2~3周为第三次喷药适期。

    5.防治方法

    (1)在冬季和夏季剪除为害严重虫枝、干枯枝、郁闭枝和衰弱枝,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树势。冬春季灌水,雨季排水,增施农肥和磷钾肥。

    (2) 5~6月第一代幼蚧发生期为化防关键时期,此时天敌虫口处于低潮阶段,防治矢尖蚧效果好而且可少伤天敌。药剂使用对天敌安全的机油乳剂、苦楝油、石硫合剂。桔园中若是局部桔树发生,可采取挑治。

    (3)药剂防治,果园出现个别2龄雄虫后5天内喷药或最先发现初孵若虫之后20~25天、初花后25~30天喷药。第2次喷药均在第1次后20天左右。选用药剂为0.5%果圣水剂1000~2000倍液; 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或40%杀扑磷(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马拉松)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400~600倍液;20%双甲脒(螨克)乳油,25%单甲脒1000~2000倍液;95%机油乳剂100~200倍液等。



    参考何天富主编《柑橘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