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间长发黑条矮缩病,在各大稻区发生严重,经过不断的实验得出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水稻调节的效果较好,初步选定了来自德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碧护”。得到农民朋友的广泛认可,并多次被政府部门推荐为农资首选产品。
有关专家介绍,该病传统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良种,淘汰上年发病严重的品种;及时清除秧田及四周的杂草,特别是单季稻种植地区,应在播种前打药防治秧田四周作物或杂草上的飞虱;早期发现病株(丛)及时拔除,就地深埋,并从健康稻丛中分苗补缺,适当增施速效肥,促使稻苗恢复群体;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嗪酮、吡蚜酮等长效药剂与吡虫啉、烯啶虫胺等速效药剂进行交替使用。
据北京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夏爱萍介绍,2009年,在南方水稻产区大面积发生了黑条矮缩病,为了验证“碧护”对水稻提高抗性、增加产量的效果,北京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在江西省南昌市石岗镇农民周水生的水稻上作了田间试验,在黒条矮缩病发生后(2009年8月30日)马上用“碧护”2克兑水15公斤进行叶面喷施,明显促进水稻的根系发育,病毒病得到控制,长势恢复。
当年9月1日下午5点首次观察发现,使用“碧护”的矮缩植株从根基长出20多条新根,长0.5-1.0cm;对照的植株只有3-5条新根长0.3-0.5cm,其余的根系都已经死亡。9月10日下午5点第二次观察,使用“碧护”的水稻叶片浓绿,叶色均匀一致,新叶延展平直;未使用的边缘发黄,基部和叶尖萎蔫新叶短阔。使用“碧护”的水稻植株抽穗整齐,籽粒饱满;未使用的水稻植株矮小,病穂藏于叶鞘内,颈穂短缩,结实率低,有的病株枯萎死亡。2010年,“碧护”同样在水稻主产区黑条矮缩病发生区域进行了重点推广,在发病前使用过2次“碧护”的产区,黑条矮缩病发病率明显减轻,产量增加。
通过有关试验证明,经过“碧护”处理的水稻结实率达94%,比对照(88.9%)显著提高。通过在水稻上3年多的推广应用证明,使用“碧护”可促进早稻亩增产30-50公斤,中稻每亩可增产100-150公斤。
另据了解,除草剂药害和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一直是困扰农民朋友的问题,目前生产中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大量试验证明,农作物一旦发生药害,间隔7天使用“碧护”2次(5000倍)就可得到缓解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