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绵蚧综述及防治办法
342
切换pc版

吹绵蚧以成若虫危害玫瑰、山楂、乌梅、金樱子、木瓜、吴茱萸、酸橙、黄柏、补骨脂、白扁豆、黄芪、苦参、魔芋、半夏、生姜、牛膝、紫花地丁、紫苏、胡枝子、无花果、车前草、曼陀罗、桑白皮等受害植株,叶片出现黑斑,畸形生长,遇风脱落;果实受害引起落果;枝干受害,长势明显下降,重则干枯,还引起煤污病发生。

形态特征:

雌成虫橘红色,椭圆形,长4-7mm,宽3-3.5mm,腹面扁平,背面隆起,呈甲鱼状。体外被有白色而微带黄色的蜡质粉及絮状纤维。腹后方有白色半卵形卵囊,初时甚小,后随产卵而增大,囊表有脊状隆起线15条,卵产于囊中。雄虫体小而细长,橘红色,长2.9mm,有长而狭的前翅1对,翅展6mm,后翅退化为平衡棍。口器退化,腹部8节末节生有肉质突出物,其上各长毛3根。触角黑色,遍生黄白小毛,骤视如羽状,10节。

卵:长椭圆形,初产时橙黄色,日久变橘红,密集于卵囊内。

若虫:近似成虫,2龄前触角6节,3龄后触角9节。

蛹:多为雄虫,橘红色,长2.5-4.2mm,宽1-1.4mm,具淡黄褐色小毛,被有白蜡质薄粉。

茧:长椭圆形,白色,自外可窥见蛹体。

发生特点:

此虫在浙江黄岩1年发生2-3代。以若虫、成虫或卵越冬。1年2代的,第2代卵于3月上旬开始出现,5月间最盛。若虫5月上旬至6月下旬发生。成虫发生于6月中旬至10月上旬,7月中旬最盛。2代卵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产出,8月上旬最盛。若虫发生在7月中旬至11月下旬,8-9月最盛。

广东1年可发生3-4袋。初孵若虫频活跃,1-2龄向树冠外层迁移,多寄居于新梢及叶背的叶脉两旁。2龄后向大枝或主干爬行,吸取树汁液并准备产卵,不再转移。温暖高湿气候有利于其发生,过于干旱气候及结冻天对其发生不利。

防治方法:

1、保护盒利用吹绵蚧天地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红缘瓢虫、草蛉幼虫及寄生小蜂等。

2、药材栽培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

3、初春用8-10倍松脂合剂,冬季用1-3美波度石硫合剂,夏季用0.3-0.5美波度石硫合剂喷洒;若虫期用50%吡虫啉粉剂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5%敌杀死、20%灭扫利、10%功夫乳油3000倍液喷洒。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