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黄鳍鲷链球菌病流行特点和防治建议
545
切换pc版

通过对珠海市斗门区池塘养殖黄鳍鲷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实验室诊断,初步确诊是链球菌引起的大面积发病。多数发病池塘水质差,调水、增氧能显著降低死亡量。坚持内服对该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和保肝药物是根治链球菌病的关键。

广东珠三角地区今年池塘养殖黄鳍鲷发病率高,损失很大,各地发病鱼症状和流行情况基本相同,我们对珠海市斗门区池塘养殖黄鳍鲷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实验室诊断,初步确诊是链球菌引起的大面积发病。下面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病鱼症状

少量病鱼死亡前在水面打转、瞎眼,观察病鱼鳍基出血(图1);肛门发红,肛门周围出血(图2);鳃贫血,鳃盖內缘出血、溃烂(图3);解剖见肝脏充血、肿大,脾脏发黑(图4);肾肿肿大、充血(图5);肠道外观发白,内有脓汁;脑部充血或出血(图6),从症状看是明显的细菌性败血症症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 鳍基出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2 肛门红肿,周围出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3 鳃盖内缘出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4 肝脏充血、脾脏发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5肾脏肿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6脑部充血或出血

二、病原菌分离和初步鉴定

珠海斗门区白蕉镇2口典型发病池塘,从每口池塘取刚死亡的黄鳍鲷病鱼3尾,分别对发病鱼的肝脏、脾脏、肾脏和脑接种,在脑心浸液培养基上细菌分离培养,并取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用95%酒精和波恩氏液固定做病毒检测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结果6尾鱼的脑部、肝脏、肾脏中均分离出大量菌落颜色、形态、大小一致的细菌,菌落浅黄色,偏小,生长缓慢,与常见的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菌落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图7)。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阳性、链状(图8),经16S rDNA分子鉴定为副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rauberis )。据报道该菌也是水产动物的致病菌,Domenech等(1996)报道该菌在西班牙至1996年连续四年引起养殖大菱鲆暴发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盐酸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硫酸新霉素、诺氟沙星等药物敏感;病毒检测结果真鲷虹彩病毒阴性,病理组织切片观察也没有见到肿大细胞。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7 分离菌菌落特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8分离菌革兰氏染色特征

在发病鱼的脑部、肝脏、肾脏中均分离出大量链球菌,发病鱼也有打转、瞎眼等链球菌病特征,今年珠三角地区其它池塘黄鳍鲷发病症状与本次调查的症状相同,我们也从广州番禺、珠海金湾区发病鱼体内分离到链球菌,因此初步确诊是链球菌引起的珠三角地区黄鳍鲷大面积发病和死亡。

三、流行情况

由于今年气温明显比往年高,高水温更适合链球菌繁殖,所以今年黄鳍鲷链球菌病特别严重。今年5月份开始发病,6月份水温升高到30℃以后死亡达到高峰,6、7月份持续高温,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8月份连续十几天降雨后气温下降,发病率和死亡数量也明显下降。

各个养殖阶段、不同规格大小的黄鳍鲷都有发病死亡,有的6-7cm小鱼就开始发病,体重150克的成鱼也发病死亡。从死亡的黄鳍鲷体重看,同一个池塘生长快的大规格鱼死亡严重,生长慢的小规格鱼死亡少。一般同一个发病池塘中套养的其它鱼类不发病死亡。

发病池塘多数水质差,水色浑浊,亚硝酸盐过高。大量使用消毒剂、杀虫剂、刺激性大的水质调节剂后很容易诱发发病,发病池塘使用以上药物会加重死亡。多数发病池塘外用刺激性小的水质、底质改良剂后死亡量会明显下降。

四、防治建议

多数发病池塘水质差,或发病后不规范用药造成藻类死亡,使水质浑浊,亚硝酸盐高。通过外泼“碧水安”(有效成分:多元有机酸)和“速解安”(有效成分:有机水体净化剂)调水、增氧,都能显著降低死亡量。再配合外泼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浓戊二醛等“消毒”处理,死亡量会保持较低数量。

从症状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上看,多数发病鱼已经全身细菌感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死亡,因此通过长期内服对该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和保肝药物是根治链球菌病的关键。但养殖户多是内服1-2天见不到明显效果后放弃内服治疗,这也是造成今年黄鳍鲷链球菌病死亡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来源:水产前沿(微信号:fishfirst)
作者: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唐绍林 李云冰 高雪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