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激性红体
应激性红体常发生于高温多雨的夏季。
症状:养虾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水温、盐度、pH值、氨氮及亚硝酸盐等)突变时,南美白对虾出现触须变红、尾扇尖部变红等。有时捕捞、施药等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这一症状在短时间内可以随着水温、盐度等因子的稳定而消失。在应激期间,对虾的抗应激能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等侵染,继发细菌性、病毒性疾病。
防治措施:①长期使用微生态制剂,保持水体稳定。在暴雨、高温等天气时,拌饵添加Vc、免疫多糖等成分,增强虾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②暴雨前加深水位.雨后排掉表层淡水,开动增氧机搅拌分层水和向水体增氧,并施用生石灰(7~10千克/亩水体)调节水质。③每次排换水量不要超过总水量的10%,防止水温、盐度、pH值等变化过大。④各种理化因子变化之后,使用一些无刺激性的药物,如二溴海因等,适当用药防病。
(2)副溶血弧菌性红体
当前白虾红体现象有75%以上是副溶血弧菌性红体病。多发生在6月下旬的高温多雨季节,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等养殖老区最严重。
症状: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最为明显,习惯上也称“红腿病”,同时往往全身也呈红色。病虾活动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止吃食。病虾鳃呈淡黄色,壳变硬。肝胰脏变性不明显,虾体无黑斑。
防治措施:①放养前彻底清塘,高温、多雨季节定期施用光合细菌,每隔10天用二溴海因全池泼洒。②暴雨后,适当利用生石灰或二溴海因等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减少对虾的应激反应。③发病后第一天用二溴海因0.2~0.3千克/亩水体和沸石粉15千克/亩水体全池泼洒,第二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粉)0.03千克/亩水体,泼洒后开动增氧机,第六天全池泼洒0.2千克/亩水体枯草芽孢杆菌和20千克/亩水体沸石粉净化水质,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含量10%的氟苯尼考0.5克、稳定型维生素C 2克、免疫多糖2克,每天早晚两次投喂,连服5天。
(3)病毒性红体
南美白对虾病毒性红体病又称桃拉综合症。
症状:红须、红尾,尤其是尾扇变红,所以又称之为“红尾病”。病虾体色茶红,不摄食或很少摄食,在水面缓慢游动,离水后很快死亡;病虾甲壳变软,易与肌肉分离,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基本无红腿现象,肝胰脏变性或糜烂,肠道发红肿胀。桃拉综合症通常发生在水环境急剧变化后的1~2天,在水温26~28℃、对虾规格6~9厘米时发病最严重,患病的虾大部分死于蜕壳期。
防治措施:①放养健康种苗,根据自身养殖条件和技术熟练程度选择合理的放苗量。②放养前彻底清塘;在整个养殖阶段,尤其在虾苗放养1个月后,每隔7~10天用枯草芽孢杆菌0.25千克/亩水体、光合细菌3千克/亩水体和沸石粉15千克/亩水体混合均匀抛撒池塘,控制水质;在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0天左右用二溴海因0.15千克/亩水体化水全池泼洒一次。③发病后,用超碘季胺盐每立方米水体0.15克化水全池泼洒,连用2天,第三天再用二溴海因0.2千克/亩水体全池泼洒,第六天用枯草芽孢杆菌0.2千克/亩水体和沸石粉15千克/亩水体全池泼洒1次,同时每千克饲料中添加白虾红体消15~20克、稳定型维生素C2~3克及鱼油10~20克,连续投喂5~7天,每天投喂2次。
(4)亚硝酸盐中毒导致的红体
主要发生在水质浑浊、透明度小、池底污染严重的池塘,特别是高密度养殖的高位池及精养池。由于放养密度高,虾的排泄物、残饵量增加,常造成池水水质指标严重超标。一般亚硝酸氮超过0.6毫克/升时出现慢性中毒,超过1.5毫克/升时出现急性中毒。同时氨氮含量过高会抑制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从而使亚硝酸盐积累并加重其毒性。
症状:虾不摄食、游动缓慢、弹跳无力,触须、尾扇、游泳足发红,虾体微红。多数虾先在池塘表面缓慢游动,继而转入中下层水体,最后静伏池底而死,临死时体色逐渐变成青紫色继而呈灰白色,中毒不深的虾捞起后放入干净水中并充气增氧,病症会慢慢好转。一般刚蜕壳的软壳虾较易中毒,蜕壳高峰期常出现急性死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