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养殖环境,遵循对虾生长规律,采取有效的科学养殖技术措施,可达到提高对虾养成率的目的。
文/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吴琴瑟
近年来在华南沿海养殖对虾感到越来越难养,尤其是早造(茬)的早期更是失败多成功少,使有些养殖者失去信心,谈虾色变。尽管有不少养殖者养殖多年的对虾,讲到底还是没有掌握好对虾生活习性规律,以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没有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以及怎样采取有效的应变对策。要使对虾养殖顺利进行,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与经验,应该从净化养殖环境入手,按照对虾生长规律,采取有效的科学养殖技术措施,便能达到提高养成率的目的。
一、早造对虾养成率低的原因早造对虾难养排塘率高,主要的原因是:
1、沿岸水质富营养化
大规模发展对虾养殖已经有30年了,由于养殖废水未经处理,便排放到海区,使近海淤积的有机物越来越多,沿岸水域富营养化日益严重。
2、池塘的污染 
虾塘经过若干造或数年养殖后,由于未能彻底清淤,池底积累的污泥是病原的滋生地,病原生物大量繁殖,是发病的祸根。它们通过各方面的途径,传播到水体中大量繁殖,使对虾发病逐年频繁加重。同时,在对虾密集养殖区,往往进排水系统不分家,交叉感染,一旦个别虾池得病,便会造成大片虾池受到感染。
3、种苗质量差 
南美白对虾亲虾来源两方面,一是境外进口,二是采集国内养殖的亲虾。因为育苗场需要亲虾数量大,采购未能把好亲虾质量、规格关。检疫又不严格,即使部分带有病原的亲虾也未检出。亲虾进育苗场后,强化培育不符合要求,从营养、密度、水质等规范化管理操作来说,很多育苗场仅为粗养。亲虾重要的活饵料——沙蚕,由于价格高,育苗场用其它的饵料代替,使亲虾生殖细胞不能充分发育,影响到孵化、幼体发育,育出的虾苗质量也较差。
育苗过程有的育苗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降低成本,简化工序、节约成本,少用活饵料多用代用饲料,如开口的优良饵料——骨条藻、角毛藻等单胞藻,虾苗培育中后期的主要饵料——卤虫幼体,都不用或少用;而用各种进口或国产的人工微囊颗粒饲料代替,育出的虾苗质量明显下降,抗病能力差,养成中容易发生疾病。
4、人为因素 
虾池清污消毒不严格、不彻底、放虾苗密度过大、前期饲料质量不佳,投料过量,水质、藻相调控措施不理想、防病措施不得力等等。未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贻误疾病防治,引起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二、对虾养成难的关键技术对策1、彻底做好养殖池塘清淤消毒 
池塘经过若干造养殖后,池底及周边进水渠淤积很多污泥,这些淤泥是残饵、生物尸骸以及水中浮泥沉积而成,无形中成为病原的温床,繁殖大量病原体。虽然养殖者对虾池有不同程度地清污,但不彻底,底质没有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处理。
许多养殖者清污消毒只是“扫门前雪”,对于进排水系统没有去处理。如果池塘、进水系统污泥不清除彻底,永远是疾病传播的源泉。养虾中有句顺口溜,“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土”。虾池底部、进水系统的污泥,进水后会不断析出有害的物质、不断繁生各种病原体,养虾疾病就会不断的发生,要充分认识其严重性,杜绝其病根。
2、养虾的用水要经过严格沉淀、过滤与消毒 
当前不少沿岸对虾养殖超负荷,养殖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任意排放到海区,使近岸海水富营养化,而且带有大量的病原体。像以往的进水方式养虾,己经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养殖中途对虾疾病不断发生以致排塘。因此要采用一系列严格的水质净化处理,养虾才有成功保障。很多科技工作者实验研究证明:取沿海较深的海水,经沉淀→过滤→消毒→进入养成池的措施,养成率就有保障。因为经过沉淀可以去除部分有机物质,减少养殖中的危害;沙过滤可除去一些对养虾不利或致病的较大型生物,如带有病毒的桡足类、枝角类、固着纤毛虫、菌团及其它部分的病原体;然后采用含氯的消毒剂消毒,必要时用生石灰或底改物质再处理,温度低时适当增加用药浓度,才能有效杀灭病原体,待药效消失后做为养殖用水;水质较佳养成率就有保障。
3、充分做好放苗前饵料生物培养 
早春水温低、阳光弱,饵料生物生长速度慢,繁殖难度较大。因此,要及早做好准备,正常情况下,要在放苗前20天以上进行。
施肥的目的,是培育水中优良的浮游藻类、有益的微生物种群和浮游动物,它们是虾苗的优良活饵料、对净化水质、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生长,减少对虾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角毛藻对弧菌有抑制效果,特别是对致病力强的副溶弧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在放虾苗前及之后,要保持虾池水质相对肥沃,促使浮游生物生长旺盛,水色呈绿色、黄绿色或黄褐色为优良,以“嫩、鲜、活、爽”为最佳水质。
水中透明度保持20-40厘米,pH 8.3-9.0,早晚变化在0.7以内,表明此水质有丰富的天然饵料生物。虾苗入池后生长快,体质强壮抗病能力强,浮游植物生长可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吸收水中有机物和排泄物,降低池水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有害物质。通过微藻生长调控生态,改善虾池的养殖环境以提高对虾抗病力,是预防虾病的有效措施。
施肥繁殖浮游生物,使用肥料的种类、数量要合适,旧虾池不能施有机肥料。而新建的虾池,可以根据池底土壤、养殖方式的具体情况,适当使用一些有机肥料。使用有机肥料要经过发酵后方能使用,肥料渣不要入池,减少池底的污染。施肥量要根据新旧池、底质、养殖方式不同,灵活掌握。肥料氮磷比例要合适,如果使用碳酸氢铵与磷酸氢钾,肥料中氮磷比例,氮磷元素之比为7∶1为佳,能促使绿藻、硅藻繁殖,有利虾苗摄食生长。若氮磷比例10∶1会促使绿藻大量繁殖,在淡水区养虾,施肥要降低磷的比例才有利绿藻的繁殖。若要减缓绿藻的繁殖,要减少氮肥的用量。
正常的情况下,用上述的方法施肥,藻类都能繁殖起来。但是,遇到阴天阳光弱,藻类难于繁殖,要用一些养殖专用肥料,如单细胞藻类生长素、无机或有机复合专用肥等。必要时施一些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有利浮游植物生长。
实践证明养殖南美白对虾全过程,调节好水色、水质,使水中有丰富的浮游生物;不管是初期、中期或后期,水色长期保持黄褐色、黄绿色、浅褐色,对虾生长快、体色好、大小均匀,不易得病,能获得高产。
4、温度适宜、水温稳定后放苗 
当前养殖主要品种是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它们都是热带虾类,生长最佳的水温是25-32℃。正常的摄食水温是20℃以上,水温18℃以下减食,16℃以下停食,13℃以下体弱死亡。从虾苗对水温的要求考虑,放虾苗时水温应稳定在20℃左右,虾苗入池后生长才能较正常生长。过早放虾苗,水温不稳定,虾苗不能正常摄食,生长不良、对环境变化抵抗力差,环境突变体弱虾苗会先得病。去冬严寒、节气较迟,从气温回升考虑,湛江地区宜在清明前后数天开始放虾苗,珠江口、粤东和北部湾,若无温棚设施,要在清明后开始放虾苗,这样对虾才能正常生长,养成率高。虾苗入池后,水温若能逐渐成直线上升,对虾生长正常;若水温忽高忽低,对虾多数中途易得病,甚至会死亡。
早造养虾,出苗前做好育苗室与养成场水温、盐度差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育苗室的水温都是30℃以上,盐度25以上,而养成场这些指数都比较低。因此,出苗前3-4天,要慢慢降低育苗水温与盐度,使育苗室的水温、盐度降低到接近虾池的水温、盐度才出苗。这样虾苗放入虾池后,成活率才有保障。
5、挑选健壮虾苗,药浴后入池 
养虾成败、产量高低,虾苗的质量是关键之一。如果虾苗质量差,很难达到理想的养殖效果。挑选虾苗要到良种场或规模大、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虾苗场购买。现场结合肉眼观察与检疫,认真加以挑选。
观察的重点是:虾苗池密度较大;游泳活泼,逆水性能力强;苗全身洁净,附肢齐全;虾苗大小较均匀,早春放苗虾苗全长最好1.0厘米左右,虾苗稍大,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强;对虾苗进行抵抗能力试验观察,将虾苗直接放入淡水中十分钟后,成活率高者为好苗。用毛巾放入海水中取出后拧干,将虾苗包起来,10分钟后取出虾苗,放入原池的海水中,成活率高者为好苗;并用PCR等对病毒检测,阴性反应的虾苗才能选用。
挑选健康的、质量好的虾苗尤为重要,千万不要贪便宜的虾苗,质优的虾苗是成功的保证。为了杜绝病害带入养虾池,虾苗入池前,要用蛋氨酸碘(有效碘0.3ppm)药浴20-30分钟;也可用聚维酮碘药浴20-30分钟,用药的浓度见说明书而定。
放虾苗密度要适宜,要因地、因池具体情况而定,当前水质环境较差适当降低放养密度,也是重要的对策。养殖环境良好,生长快、不易得病、成功率高,可以养殖大规格对虾,售价高,又可降低饲料成本,高产更有高的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精养的高位池每亩放虾苗8-10万尾,半精虾池每亩放虾苗3-5万尾,混养虾池每亩放虾苗1-3万尾。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以酌情多放一些虾苗,应尽量做到宜疏不宜密,主要从提高成活率来提高经济效益。
6、混养 
针对池塘的具体情况,采取混养不失为提高成功率的好措施。根据池水的盐度,选择合适的种类进行养殖,在淡水鱼塘可以与鲢鳙鱼、草鱼、胡子鲶等混养;在低盐度虾池可以与鲻、草鱼、黄鳍鲷、罗非鱼等混养;在盐度较高的虾池可以与石斑鱼混养。
7、使用优质饲料 
对虾饲料厂众多、品牌多,谁都宣传自家的饲料最好,使虾农真假难分。较可靠的办法,是要到名牌厂家去购买,减少受骗上当。要养好虾使用优质的饲料很关键,因为饲料是对虾生长的物质基础,优质的配合饲料,是养虾成功的重要保证。饲料质量差,营养不能满足虾苗生长的要求。饲料中的物质易溶解到水中,对虾摄食后粪便多,残饵多容易污染败坏水质、底质。对虾长期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抵抗力差易得病,到养殖的中、后期水质败坏难控制,容易发生虾病。
高密度放养虾苗,天然饵料不能满足生长需求,主要是靠人工配合饲料。如何准确确定投料时间及数量,也是一个难题。一般来说,水色好天然饵料丰富,可以放虾苗数天后投喂人工饲料。水色培育不起来,天然饵料少投苗后要及时投饲料,太迟才投料,虾苗入池后营养跟不上,养殖中容易得病。准确确定投饲料时间,要在每个养虾池,设置两个以上的饲料台观察。若虾苗上饲料台有摄食现象,就应该投喂人工饵料。
投喂饵料后2小时左右,要检查摄食情况,视摄食强度、摄食量,才能准确确定投饲量增减。在投喂人工饲料时,为了增强虾苗营养,提高虾苗摄食饲料的适口性,使虾苗有强壮体质,可选用优质粗虾片投喂,必要时拌入鱼粉和鸭蛋,蒸成蛋糕以增强营养;用20目筛绢网洗滤后投喂,尽量沿虾池边均匀泼洒,初时每天喂2-3次,投喂3-5天后,再选用0号或1号虾料投喂,以后随虾苗的生长,选用合适的颗粒大小的饲料。
8、及早使用增氧机增氧 
对养虾早期往往产生一个误解,认为虾个体小,需要氧气少,不会缺氧,虾池也不用增氧。实际上增氧机增氧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但可提供水中充足氧气。而且增氧后可驱散、氧化分解水中生物排泄物及残饵,保持良好的水质。水中致病菌,多数是厌氧菌,水中、水底有充足氧气,使虾池内有害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促使对虾健康生长。同时充氧,增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其生长,使水色趋于稳定,饵料生物丰富且多样性。因此,要重视养虾早期充氧的作用。
早期养虾虾池水深宜浅,一般保持在1.2米左右为佳,有利于提高水温,促进饵料生物及对虾的生长。增氧机可使用多种类型,以水车式为主,如果虾池水深超过1.5米以上,养虾中后期,为了使虾池底部有充足氧气,增加充氧机数量,同时适当配置射流式增氧机,形成立体增氧,效果会理想。
9、要及早防病   
虾苗入池后若水色、水质不理想,对虾摄食量偏低,要在虾池泼洒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EM等优质的微生态制剂。必要时要在池中泼洒解毒应激灵,或者在饲料中拌入维生素C等提高对虾的免疫力。
养殖中期以后,要加强管理,充分增氧、做好必要吸底清污、换水等工作;同时要勤巡池,观测水色、水质,对虾摄食、活动状态。控制水色、底质稳定,防止大的波动,是养成的重要保证。若有异常现象要查原因,想办法及时解决,采取预防为先,治疗为辅的原则。有虾病发生要冷静对待,对症用药,防止乱投医滥用药,避免不必要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