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地区南美白对虾病的发生与处理方法
401
切换pc版

  2002年起中国大陆养殖南美白对虾即受红体病的肆虐,而近5年来,红体病亦是亚洲大部分地区主要多发的虾病。笔者针对现有的虾病状况,深切探究其可能原因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法。

  文/ 吴子纬

  由2002年始,中国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即受“红体病”的肆虐。近5年来,红体病仍是大陆地区,甚至大部分亚洲地区主要的虾病。或者也有人畅议,寻求其他新的养殖虾种,但不幸的是,最有望取代南美白对虾的印度白虾(P. indicus),2011年在沙特阿拉伯也发生了白斑病。与其冀望不可掌控的未来,我们不妨针对现有的虾病状况,深切探究其可能原因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法。

  现在暴发的对虾红体病病症和其对应的水质状态,与十年前的红体病有着显著的不同,因而可推论,两个时间点发生虾病的病毒和病原菌种类是不同的。2003年时,笔者曾在广东湛江地区推广一项可成功处理当时红体病的技术,但相同的处理方法用于今日,却功效杳然。我个人也因应变较慢,未能及时认识到新种病毒与病原菌需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这两、三年来有较多的失败操作案例。

  针对一些养虾处理的原理,简单分析如下:

  一、池底过多的烂土和天气变化剧烈是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经过多年的辨证后,池底维持相当量的烂土,是预防如白斑、桃拉等急性虾病的必要条件,以肥水式养虾,也为大部分虾农所接受。未施肥及未充分做水的池塘,养殖无法超过一个月即会发生严重虾病。

  2002-2003年时的养殖模式已是肥水式,但发生红体的病因是池水中蓝绿藻类量过多所致,以生物技术方法调整为复合藻相,透明度至30cm以上时,即可成功处理当时的红体病。

  现在的红体病最大的不同是病虾不会上游,直接死在池底,只会在繒仔(料台)上才能看到活着的病虾;即使是肥水,藻类是复合藻相,透明度也合乎标准,仍无法避免此类型虾病的发生。收成后发现最大的问题只有一项,便是发病的池塘淤泥特多,由于与笔者多年来宣传的大量施肥与追肥大相径庭,也导致笔者近年来的处理不符理想。

  最近几年天气变化剧烈,再加上淤泥过多时产生的化学变化,就是虾病发生的“关键点”了。是什么样的化学变化呢?以笔者个人的观察判断,会发生强烈“去氮作用”的机会并不多,一般的还原作用,产生硫化氢、沼气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盐的机会,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只是作用范围的大与小的区别罢了。天气剧变时,“厌氧分解”的范围扩大,大量产生上述的有毒物质,造成虾体抵抗力降低,病虾的死亡。

  为何在泰国和印尼的一些颇为成功的养虾模式,到了中国却不灵了呢?各地天气型态的不同,也是主要原因。中国地区四季的气候型态变化明显,这是接近赤道诸国所没有的,想要防治虾病,就一定要考虑天气变化的因素,不同时节当有不同养殖模式。

  二、最近一年内较成功的养虾模式

  以3至5池为一单位,选其中最小池为水处理池,大量施肥,作为此单位其他池的肥水供应池,此池不放养任何养殖物种,其他池塘则施放高含氮(蛋白质30%以上)有机肥,至7天内水色须呈黑褐色,水中有大量桡足类,建议每亩施放鱼粉30kg加发酵黄豆粉20kg。初进水时会有大量水生昆虫,但其存在不可超过3天,当有机肥的肥分释放至相当浓度时,水生昆虫会自动消失,超过3天仍存在,表示施肥不足。

  做水时间最少3周,水色也不可能保持黑褐色,当呈棕绿色时是较为稳定的生态水系,是可放苗的时机。放苗后的追肥就不再使用任何固体物质,以避免池底的淤泥堆积。水处理池放置超过一个月后,可随时追肥至其他池,但须注意补充有机肥。

  养虾池水色呈棕绿色是最低水色要求,最好呈黑灰色,无论水色如何,透明度一定要在30cm以上。若透明度突然变至50cm以上,须迅速补肥,务必於3日内恢复至30-40cm。

  若池塘只有两池,为成本考量,已不宜设置水处理池,追肥时只能用池边置桶方式进行。原料的选用最好用量少而高含氮物质,建议每亩每星期5kg鱼粉,5kg发酵黄豆粉加5kg糖蜜。加活菌发酵一周后使用,只下发酵液,固体物质尽量避免下池。

  三、使用活菌在于擷取其代谢物质?

  虾类养殖几乎无可避免会使用活菌,但为什么要使用活菌?总不会还有人天真到要用一般活菌去抑制水中病原菌吧!某些菌群也包括水中原生菌,在利用我们所提供的有机物后,其代谢物是氨基酸、小肽和核酸类等物质形态,这其实就是我们使用活菌的目的。虾类利用这类物质后,会增加免疫力,也会促进成长。所以,近来笔者已不再选用诸如米糠等低氮源的原料作为活菌发酵之用。

  当水中这类物质有相当浓度时是为高优氧化水质,其对应的生态藻相指标以绿色鞭毛藻和硅藻为主要藻种,这也是为何黑灰色水色养虾较易成功的主要原因。

  说到藻相,普遍是认定是绿色水色较稳定。但笔者个人是认为,绿色水大多以蓝绿藻相为主,稳定但不安全,随着天气的变化产生水质剧变时,虾病的发生更是凶猛,这应是令大部分养虾业者百思不解之处。单细胞绿藻是安全的藻相,以生态指标而言,所存在的水域对氮源的需求较蓝绿藻高,所以笔者在对养虾业者解释时,一般绿色水皆以肥度不够视之。单细胞绿藻呈优势种时,增氧机打起的水花呈淡而清澈的绿色,与蓝绿藻的浓绿色水花,明显不同。

  四、如何解决池底淤泥堆积问题?

  除了投饵外,尽量避免固体物质的投入,几乎已无其它的作法了吗?
淤泥的问题不是量多的问题,而是堆积的问题。一般的池塘会在池中堆一座小山,会产生问题的就是小山内部堆着厚厚淤泥的厌氧层,在不易排出的困难下,若能将之打散打薄,堆积的问题就可解决。

  下过围棋的人就知道,金角银边比之铜肚皮的面积是大得多的。所以池中的淤泥若分布至池边,至少打薄是没问题。怎么办?

  多叶轮增氧机的使用应是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2-4叶轮的增氧机需做适当的排列,但所需的量将较现行的用量多,除增加成本外,效果也比多叶轮的差。若能配合在池中建一条陈献博士于十多年前设计的“导流墙”和“集污沟”,当可有效解决池中堆积淤泥的问题。雷州半岛和海南有许多深达3米的水泥池,则必须用到深水给氧机。

  五、到底要不要测水质?需学习与池塘对话的功夫

  到底要不要测水质?我个人认为氨氮、亚硝酸和总碱度等各项水质数据与虾病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倾向于不测,当然这是见人见智的问题。勤于测定的人会说,测了才会知道水有没有变化。一般状况是测到变化时,又能怎样?而且大多数的状况是自已吓自已。

  测pH最常遇见的状况是,只要使用活菌,常会在午后测到pH是9以上,怎么办?虾又没出什么状况,该处理还是不处理?

  大陆地区常发生的事是,早上9点以后才测早上的pH,这时测的值,可有任何利用的价值?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屡次提到,午后的pH不高于清晨的pH,表示池底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还原作用,须立刻施放石灰以拮抗池底大量酸性物质的产生。这种状况的发生,越早处理效果越好,也较省成本。而测pH者无论如何必须得等到下午测完,知道数据后才能处理。细心的养殖者,在早上时由池塘出现的异于平日的微症,即可知须处理与否,这便是与池塘对话的功夫。

  六、TCBS培养基

  若是想得与虾病发生与否的直接证据,就是直接测定弧菌总量,当然也有其他培养基有相同的功能。

  个人当初就是无心插柳的情况下,发现肥水中的弧菌量每毫升竟然少于100株,大部分的时间是0株,从此确立与开发肥水养虾技术。

  池底淤泥量大时,即使是肥水,测出的弧菌量也不少。以一般的说法,当池底的底泥“活化”时,才是抑制弧菌族群量的生态系统。

  七、后语

  海南前年的春天雨量稀少,养虾几乎全面失败,是气候的因素。影响至去年,两广地区似乎也不佳,养虾的困难度越来越高。但仍有一些养虾的朋友成功了,他们已渐渐地接受与学习以池塘生态的指标来判断池塘的安全与否。生态学所包含的学科太多,期待更多朋友的加入!台湾《养鱼世界》授权刊登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