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药物的原则
    虾病大致可分为生物性与非生物性两大类,前者为传染性虾病,也是目前生产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非生物性病害主要是由于营养、环境、藻类或其他毒性物质所造成的病害。
    在选择药物时,还要掌握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虾病不外乎是环境压力、病原体影响和对虾体质条件薄弱这三者关系的结果,即所谓致病的三因素。药物防病的原理在于利用药物控制病原生物,改善环境条件,防止虾病发生。选择药物要根据达到预防的目的,而确定某种药物,例如,要消除虾池底泥的硫化氢毒害或降低水体中氨氮浓度,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则以选用硅酸铁、沸石粉、白云石粉或者用一些氧化剂效果较好;如果以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为目的,选用漂白粉、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或其他消毒剂效果较好;同样,若要杀灭或抑制虾体病原细胞,使用无毒的高锰酸钾为宜。
    二、正确选用药物
    防治虾病离不开药物,对症下药是首要的问题。如果盲目随便用药,不但起不到防治的目的,反而有害,甚至后果不堪设想。要做到对症下药,除了对虾病的正确诊断外,还要了解药物的性能,作用机理,用量及其应用效果,力求达到准确,疗效高、毒性低、副作用小,充分发挥药效。在对虾养殖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几代氯制剂的消毒剂,这些药物在防治虾病中发挥了作用。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其弊端也日益明显,新型的消毒剂季铵盐等与传统的氯制剂消毒剂相比,有如下几个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广谱、快速、无毒、高效、用量少,对水体病原病毒、细菌杀灭力强;二是对水体有益藻类无杀灭作用,不影响水色;三是消毒效力稳定,不受水体pH及氨氮的影响。所以选用药物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不滥用、不浪费、药效好。
    三、注意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药物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药物的用量、给药方法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等。
    2、机体因素。药物对对虾的体质、种群、结构等变化影响很大,因而呈现不同的药物反应。个体大小反应也不同。
    3、环境因素。虾池的pH值、水温、溶解氧等对药物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与影响,用药时必须注意水质,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水温对药物影响很大。含氯消毒剂与化学消毒剂在温度相差1℃时,消毒能力就有所不同,温度高,反应快,消毒效果显著。(南海水产研究所 宋盛宪 徐实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