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今天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对虾病害的环境控制实用技术,水环境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就是防止出现病、害的问题。
所谓虾病,其实包括病、害两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虾养殖的水环境本身出问题,主要在溶解氧方面出了问题。常见的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整个水体包括上层、中层、底层(包括池底)的溶氧出了问题引发一系列效应,其二是水体上中层不缺氧,藻类也正常,水看起来也漂亮,但是水体底层(包括池底)有问题,第二种情况最普遍、最严重,但又最容易被忽视。
水体中有很多的藻类等微生物、悬浮物、溶解有机物等物质,水体对太阳光有一定的衰减作用。平常我们用透明度来衡量水体透过阳光的能力。白天,阳光能够穿透到水体的一定深度,在这个水深范围(有光水层)内,如果有合适藻类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盐(肥份),藻类就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藻类光合作用三要素:活藻、营养、光照】。
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藻类能够产生多少氧,吸收多少氨氮、亚硝酸盐。因此,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氧效率与水体透明度直接关联。当水太浓(水太肥)时透明度低,阳光就只能透射到水体表层,水体中层和底层缺乏光照而无法产生光合作用增氧,故底部容易缺氧。
对虾发生病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弧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但我们今天不涉及病原生物内容,这里只从水环境的角度考虑。水环境包括物理、化学、藻类等微生物等诸多因素。我说的“虾病”,给了它一个引号,因为这不一定是病。“病”的发生,常常因天气异常比如阴雨天,闷热天,藻类衰败等等因素导致水体的光合作用效率低,水体尤其底部微生物等耗氧严重,溶解氧不足或缺乏,从而引发一系列异常反应,包括对虾死亡。
对虾养殖管理的核心是溶解氧的管理。防病的关键在于保活藻类,合理使用增氧机设备等,提高整个水体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水体耗氧。
为什么保活藻类很重要,因为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如果它不是活的,就不能高效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一定要保活它。藻类老化的水体,其整个水体光合作用效率是低下的。但是,我们又不要把水弄得太肥太浓,这样的话透明度就很低了,直接影响水体光合作用效率。而且,太肥太浓,藻类等微生物太多,其呼吸耗氧非常严重。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水太肥太浓会导致水体中下层和底部极其容易缺氧。
合理使用增氧机设备能够将表层光合作用的水与底层没有光合作用的水能够交换、混合,这样使得底部就不容易缺氧,而底部的水又升到上层,白天见到阳光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通过保活藻类(但不要过浓)和合理使用增氧机设备结合就可以提高整个水体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水体耗氧,强化水体增氧能力,同时,有利于加快底部耗氧物质在富氧水层的氧化,降低底部缺氧危险,减少或避免对虾病害的发生。
对虾病害的发生与水体环境恶化直接相关,当然也与病原生物和对虾的体质有关。但是对虾的体质直接跟营养和环境等因素相关,病原生物的增殖也直接与水体环境因素相关,并且,病原生物本身就是一个环境要素。因此,要养好虾,除了要切断病原生物感染途经、选择优质种苗和饲料之外,日常管理最重要的还是养殖水体环境。
对虾养殖水体环境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真正严重的问题首先在于水体尤其底层缺氧、有害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累、弧菌等有害微生物竞争(量太大)。许多病原生物对鱼虾的感染是养殖环境恶化后次生反应的结果(条件致病)。因为环境恶化,弧菌等病原微生物得到增殖并达到相当的量,才容易侵袭对虾,所以许多病原生物对鱼虾的感染是一个条件致病过程。
因此,作为生产一线的管理者,我们首先消除病原致病的条件,将水体环境搞好。对虾病害预防的思路就是维持好整个水体水质尤其底质。
这里强调的“水体”,包括了池塘的上中下各水层和底质。广义的水体水质包括整个水体的水质和底质。对于对虾养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底层水和底质(包括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和底质对底栖生物对虾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等主要养殖品种主要在底部栖息,一般活动范围有限,甚至长时间伏趴在底泥里。水体有问题,或者,虽然看起来“水”很漂亮,但底层底泥差了,对虾虾就及其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整个水体水质都要好,尤其是底层、底质和沉积物。这个一定要把好关。搞好底质,这才是对虾养殖管理的重中之重!出现病害才去治,那基本上难以应对。
把水和底搞好,这才能有效的管控。关口前移,事半功倍!
关于对虾病害有个三圈通俗说法,一个是对虾体质或者免疫力,另一个是病原生物,第三个就是环境。三个圈凑在一起导致病原生物感染对虾导致生病。病原致病依然与水体环境直接相关。其他的非病原直接引发的“病”害,根本就是环境恶化的直接结果。对虾养殖病害预防,改善水体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对虾偷死,用抗菌药物也可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我们通过改善水质和投放增氧剂等等缓解底部溶氧,会对对虾偷死的治疗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注意池底的问题,对虾栖息环境(尤其底质底泥)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藻类和微生物要相对的稳定,避免水体恶化。水质最重要的是底层,因为对虾是底栖生物,底层是指底泥上面的1~2厘米。池塘底泥里面有很多的微生物、有机物和还原性无物质,会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因此,在接近底层1~2厘米的水层水中溶解氧浓度很低。虽然上中层的水不缺氧,但是底层1~2厘米处非常容易缺氧。因此,平时一定要把底部的水适当搅动,“流水不腐”——长时间停滞不动的话就很快被底泥沉积物消耗过多的溶解氧而引发缺氧,对虾就出毛病了。我们的关注重点就放在“薄薄的底层”,这是最重要的地方。
对虾病原的传播只能通过隔离、消毒来控制,这些方面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地方。不管怎样,对虾的体质(免疫力)、环境和切断病原,这应三管齐下,来控制虾病。今天我仅谈水体环境控制的一些问题。
这里只谈养殖户需做的事情(环境控制):首先密度要适宜,不要太密,多密须根据条件而定,条件允许没问题,如果条件不行,密度高了就容易出问题,所以条件要具备。其次,有适用有效的实用技术,能有效控制养殖环境使水的底部良好,在其它同样的条件下,对虾长得快,成活率高,病害少甚至没有病害;在环境良好,生长快的情况下,饵料系数比较低,即饵料效率比较高,养殖成本低,环境污染较少,水质更好,这是良性循环的基础。如果密度过高,或投入过度,水体环境差,直接影响对虾摄食、生长,饵料系数高,污染更严重,而水体环境质量差,则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对虾生长甚至导致病害发生,形成恶性循环。
水体环境搞好了,对虾就能够正常生长,减少或避免病害的发生,就可以少用药甚至不用要,对虾养殖产品是安全的。
对虾养殖水体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底层和底质。
因此。每次收获对虾后,要尽可能有效的把淤泥清掉。池底淤泥实际是对虾的粪便等脏东西,富含有机性的营养物和还原性无机物。
进水后,淤泥存在底层会被微生物分解,其分解过程就是消耗水体溶解氧的过程。所以底泥越脏,底泥消耗溶解氧越多,这样水体底部溶解氧浓度就越低,从而积累氨氮、亚硝酸盐和黑黑的硫化物,对虾很快就出问题了。
水体水质底质恶化,弧菌等有害微生物也会大量增殖。当水质比较良好的时候,藻类处于比较快的生长阶段,弧菌是不多的,但藻类衰败了以后,弧菌很容易上去,这是指整个水体。如果是在底质溶氧比较低的情况下,弧菌和其它有害微生物也会比较多。所以在高温的情况下,对虾耗底会更加严重。所谓耗底就是底部缺氧,对虾缺氧和中毒(亚硝酸盐、氨和硫化物这些都是毒物,都是在缺氧的条件下产生和积累的)。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等异常容易引发对虾病害。所以我们每一造要及时的清淤。
污泥集中处理,作优良农业肥料,避免污染环境
如何清池?
对于沙底、沙泥底的池塘很多人用水泵来冲洗。水泵冲洗沙底、沙泥底的池塘其实不是一个好的方法。用水泵冲洗,有一部分脏东西会被冲洗掉,但是还有一部分脏东西会沉积到沙里面,因为沙也会冲起来,沙在沉积的过程中将脏东西埋在地下了。这就是许多沙底、沙泥底的池塘养了两三年之后没法养的主要原因。所以,一定要清淤。清淤之后一定要集中处理,比如每次冲洗的时候把脏东西放到一个地方,干了以后可以做农肥。
看这张图,虾已经死了,池塘的表面沙已经晒得很干净了,只有最表层2~3毫米的很薄的地方沙是干净的,但是底下都是黑的。这黑的就是硫化物。这种池底,加水不超过一个星期,底下就会发臭,所以虾很难养成。为什么新塘第一年没问题,第二年小问题,第三年就大问题,这个是因为这种沙土的池塘直接冲洗,每一造都冲洗冲洗三四次之后这个底就黑了,没办法了,这个是操作失误惹得祸。
只有那种地膜池等硬底化的池塘才可以直接冲洗,冲洗的脏东西不要直接排到外海或者江河,会污染大环境,最终污染自己。所以冲洗的污水污泥要集中在一个比较低的池塘沉淀起来,沉淀后清的水可以排,但是下面浓浓的东西可以用抽沙机或者泥浆工把它抽到陆地上晒干,晒干后可以作为农肥,高位池都应该这样处理平常排污和洗池污物,保护好环境。如果是沙底、沙泥底的池塘,千万不要直接冲洗,很多的新池塘就是冲洗毁掉的。应把水放掉之后,晒干后直接把表面结块的污物脏东西铲去做农肥。
池底的消毒与处理:首先是晒干,然后反复“翻”、“晒”,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渗透到泥里面把耗氧物质氧化,利用太阳紫外线消毒。底泥晒干了以后比较松散,空气可以渗进去,空气里面有很多的氧,可以加快硫化物、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分解和氧化,这样可以净化底质,也就是所谓的分解矿化氧化。一定要长时间的翻晒。翻晒就是用工具把泥土翻松,晒干。如果不翻开,晒的只是表面,泥里面不起作用。所以一定要翻晒。
石灰和漂白粉也可用于消毒或处理底质。石灰水浓度要高,至少pH在11以上。使用石灰和漂白粉处理底质的时候,要把石灰和漂白粉做成很浓的溶液,用抽水机抽淋在已经翻晒的松散的表土层,使消毒剂能够直接渗入松散的表土层一定深度,比如5、10厘米左右,起到真正的消毒或处理作用。这样处理效率高。
漂白粉等氧化性的消毒剂遇到阳光会分解,应傍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