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白便病就是因为肝脏出了问题
从这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情况来看,影响养殖成功的主要病害为:肝炎病、偷死病及白斑综合症,但危害最大当属肝炎病。
肝炎,又叫肝胰腺坏死综合症(AHPNS)或早期死亡综合症(EMS),为中毒性疾病,近年发病率高达90%以上,它也是引起偷死的主因之一。主要损害对虾消化系统--肝胰脏及胃肠,最终引起肝胰脏萎缩及胃肠炎症严重而衰竭死亡,染病对虾一般体质弱小。此病在水温25-35℃易感,30℃以上常见,即多见于夏秋高水温时期。肝炎病会严重影响对虾生长速度、均匀度、成苗率、产量、口感及卖相等,防治不当,损失惨重!
主要症状:减厌料、靠边、肝胰脏萎缩、拉白便、空肠胃、鳃变(蓝、黄、黑、烂)、身瘦壳软额剑硬、退长参差、纤虫寄生、甲壳溃疡、暗游翻滚、跳塘偷死等,7日龄起易感。
产生主因:自身因素→对虾体质差;外界因素→中毒(菌毒、料毒、藻毒、药残毒等)。
1、对虾体质差:
亲虾体质差:进口亲虾选育快大化,削弱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抗病力差,2010年起亲虾抗病力下降明显。国内亲虾选育进展慢,策划推广不力,价格不亲民。亲虾质量下降会遗传给后代(一代苗、二代苗,普通苗/土炮),从源头上决定了当前苗难育虾难养病难治的命运。
① 虾苗体质差:大多数育苗师傅技术落后(文化层次低,技术交流圈窄且封闭,接触先进药物少),乱用滥用抗生素及违禁药,高温(>32℃)催长趋利心态严重,给本来抗病力弱的幼小虾苗带来更严重伤害,并最终影响到养成生产。
② 成虾体质差:虾农为了高产或保险,往往实行高密度养殖。高密度养殖,会加速养殖环境恶化,如果没有良好的换水条件或改善设施,将影响对虾生长速度,削弱成虾体质,增加发病几率。
对虾体质差,抗病力弱,经不起常规毒素及病原体的攻击,也为对虾肝炎等病害爆发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国内外选育推广出相对有优势的种苗需要时间,一时改变对虾难养的现状估计艰难,况且种苗问题也非底层养殖户能解决的问题。为此,过多抱怨种苗差不如不养虾,否则只能矮仔选将军,选出相对好的种苗,然后做好我们力所能及的自身管理及防病治病工作了。
2、菌毒:
7-45日龄易感。主要由细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分泌的毒素引起。此病传染性强,前期体内外带菌明显,体色有时麻红,对虾可在3天内引起大量肝炎、跳塘、偷死,本病多见于高密度、高盐度养殖塘。
3、料毒:
20日龄以上(对虾上料后)常见。主要由饲料中霉菌毒素引起。前期病症为厌减料肠道变细,中后期病症为拉白便。此病无传染性,饲料保管或饲喂不当、高温高湿气候、水体有蓝藻、藻浓倒藻、有病菌等并发情况下会加重白便的发生。一般白便发现3天左右对虾开始厌料,7天后有肝炎性偷死虾出现。
4、藻毒:
高水温(30℃以上)常见。主要由蓝藻(微囊藻、颤藻、鱼腥藻、项圈藻及念珠藻)、裸藻等有害藻及藻类倒藻产生毒素引起。中毒对虾减厌料、肝炎及偷死。其中常见的蓝藻--微囊藻危害最大,出现3天后对虾便开始厌料,7天后就有肝炎性偷死出现,对35日龄内小虾危害极大。注意:今年很多微囊藻肉眼分辨不出,必须靠显微镜检测;另外,不管有益或有害藻,只要倒藻后对虾也很容易产生藻毒中毒。
5、药残毒:
主要由含氯消毒药(漂白粉、强氯精、次氯酸钠溶液等)残留引起。一般只针对20日龄以内小虾,特别经历投苗不落底的池塘最易发生。小虾中毒后成活率低,残余活虾几乎得肝炎,且逐日偷死,挽救意义不大,一般确诊建议排塘重新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