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南美白对虾养殖“生态”理念进行到底
381
切换pc版

南美白对虾的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已经走入寻常百姓的饭桌。但对虾养殖业却接连遭受重创,病害变了花样,层出不穷。由前年的“白斑”、“红体”,到如今的 “早期死亡综合症”(简称“EMS”)、“白便”等。就“EMS”讲,专家也做了专业检测和系统的分析“EMS”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一、原因:

水质不稳定恶化严重,病原经口感染。

二、措施:

1、定期检测弧菌密度
2、保持水体相对稳定
3、培养良好水色
4、维持生物多样性
5、科学投喂
6、优化对虾消化道菌群组成

如何能做到专家的6个预防方案呢?

现实往往是这样的:

1、水“清”“净”无菌、无藻,巨毒!
2、肥水难,易长青苔;即便肥起来,水易变,易倒藻!
3、PH值变化大,易居高不下!
4、池底2次污染严重,不敢喂足料!
5、虾体弱,应激大,发病死亡率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根源在哪里?

根源在于清池进水后的第一步操作:消毒!常用有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等,而且用量超大。然而消毒后,会产生哪些问题?

1、消毒后,杀死水中一切藻类、菌群等生物,其中就包括两大有益菌:异养性细菌和自养性细菌。随着药物浓度逐渐减弱,异养细菌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为氨或硫化氢等有害有毒物质,而能利用这些物质的自养性细菌繁殖速度很慢,所以消毒后未来几天甚至十来天都存在有毒有害物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消毒后,缺乏丰富多样的藻种与菌群、酶。施肥补菌量很大水也很难肥,即使肥起水来也是单一藻相、菌群,不稳定还易倒藻;肥不起来或倒藻水清又很容易长青苔,进一步影响水的稳定性,死苔又污染池底。

3、消毒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肥起来的水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非常稳定的状态,急于放苗的养殖朋友会盲目加大用肥施菌的量,造成PH变化很大,往往放苗前或者放苗后一周内PH很高。

4、消毒后,池底会形成一层“底皮”,而且严重缺乏进行将其分解的底层微生物菌群,在前期喂料却很少排污的一段时间里,池底脏臭现象普遍,发酵返底严重,进而不敢喂足料,虾体弱,发病率高。

5、消毒后不稳定的水环境,苗期蜕壳频繁。喂不足,虾体弱,应激大,发病率高在所难免,“EMS”发生也情理之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然而这一系列棘手问题,我们只需要把进水后消毒的药品稍作改变,用“生物消毒剂”(噬菌蛭弧菌、抗菌肽)代替传统消毒剂就会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避免上述问题。所谓“窘则变,变则通”改变势在必行!以下简单6点是我的生态思路:

1、彻底清池,洗池;
2、进水用“生物消毒剂”控制有害病菌(弧菌为主),保留自然水体中生物多样性;
3、检测弧菌、藻相、指标,肥水补菌,少量多次,“平衡”最关键;
4、解毒调水抗应激补钙之后放苗;
5、放苗后喂足料;
6、早吸污,早加水,早内服保健;
万事开头难,苗期尤关键!



1、来源:水产热点
2、作者:江苏(厦门)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程功
3、微信号:Shuichanredian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