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业是世界许多沿海国家的支柱型海洋产业,对虾病害问题是制约对虾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1993年大规模暴发虾病,养殖业遇受巨大损失。对虾病害的有效防治和健康养殖技术研究成为世界养虾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研究对虾健康养殖后认为虾病的发生与养殖模式密切相关,因此探讨养殖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广东省有以下几种养殖模式,各地根据当地情况采用不同的防病控病的养虾模式,根据不同对虾的生态习性而灵活掌握,确保对虾健康养殖的持续发展。 
1.全封闭防病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养殖日本对虾的前提条件是,无论高密度养殖或低密度养殖一定要有充足的溶氧,而且在充气过程中最好能把残饵、对虾排泄物和死亡的藻类等通过充气集中到虾池的中央区,在虾池周边形成较大的洁净水域,给对虾提供优良的生活空间。在养殖60天(低密度)至80天(高密度)后可逐渐添加经消毒的海水,以改良水质,促进对虾生长。这种养殖模式一方面可切断海水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传播途径;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增氧机增氧确保水质不恶化,形成对虾生长的良好底质,降低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含,从而控制白斑综合征的暴发。 
2.深水防病模式 
在潮差较大的地区,均应开展深水养殖。较深的水位有利于养殖水体环境稳定,提高水质的调控能力,使寒潮、台风、暴雨等气候环境因子对水质的影响相对减弱,病毒的潜伏感染不易转变为急性感染,从而减少了白斑综合征暴发的机会。 
3.砂质底防病模式 
日本对虾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池底,池底的洁净与否是决定对虾能否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砂质底易于清淤,减少了细菌对对虾的压力,降低了白斑综合片暴发机率,也有利于对虾的生长。 
4.地膜防病模式 
该模式能有效控制病毒病的暴发流行。白斑综合征的病原是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该病毒宿主范围广,包括养殖对虾、野生海水虾、浮游甲壳类动物、蟹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只证明蟹是其保存宿主。可以携带的白斑病毒过冬,传染给第二年的养殖虾,引发白斑综合征的流行。蟹不能在地膜中生存,故只要控制养殖池和养殖地区没有蟹类或很少蟹类,也就消除了白斑病毒的初级传染源,同时依赖于土质的细菌性疾病也不会在地膜养虾模式中发生,因为养殖池不存在老化问题,细菌性病害相对减少,从而保证了养殖的成功率。地膜可以完全隔绝周围环境对对虾的不良影响,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模式。如果能配合水体处理或适当换水,效果会更好。 
以上养殖模式的显著差别是对水处理的方式不同,共同目的是维持良好的水环境,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保持对虾健壮、快速生长,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
 
5.过滤海水防病养虾模式 
这两种模式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经过试验成功的养虾模式。其中“对虾病害综合防治研究及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成果已经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种模式的区别是:“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采用过滤系统处理养虾水源,“净化海水防病养虾系统”采用净化系统处理养虾水源,而在两种模式中涉及的膜底池塘系统(也称无沙养殖系统)、中央排污系统等关键养殖设施和虾苗、饲料、水质、病害、对虾品质管理等关键技术则是相同的。 
其中,过滤海水防病的养虾模式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首先,它克服了水源带病这一关键问题,有效地预防白斑病毒病等暴发性流行病的发生和彻底预防了敌害生物的危害,大大提高了病害控制能力和对虾养殖的成功率,使困扰对虾养殖业多年的病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次,该技术在充分应用全人工配料和高效机械增氧系统的基础上,采用了廉价防渗土工膜(广东省佛山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纬分公司研制)和具有中央排污系统的“膜底养虾池”,从而解决了虾池底质老化和污染残留的问题;再次,该技术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和适时换水调控水质,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虾池水质稳定的问题,病害预防、底质处理的水质问题的有效解决,是困扰对虾养殖多年的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因此,该技术系统可望成为今后对虾集约化养殖的首选模式。 
6.循环水生态精养对虾模式 
该模式亦简称为环保模式,是当前对虾养殖的一种新模式,推动了对虾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该模式由广东省雷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曹耐,在雷州市东里镇白岭村委会南宅仔海区开展循环水生态精养对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该模式介绍于下。 
(1)养殖的设施与品种 曹耐设计的环循水生态精养对虾,是他多次到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借鉴其他水产养殖的经验并受启发研究而成。曹耐从事水产养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于2001年在雷州市东里镇白岭村委会南宅仔村建造对虾养殖的环保模式试验池。该池为圆形,面积为1.71亩,池深3米,平均水深2.4米,最大养殖水体2712立方米。除了试验池,还有深水增氧机、接污池、沉淀池、水生生物沟、过滤池以及微生物活菌培养池。4月13日放养南美白对虾苗21.2万尾。 
(2)该模式的特点与作用机理 
1)一造虾一池水节水环保:循环水生态精养对虾,实质是以一池水养虾。池水经过不断循环,除自然蒸发和吸底污损失一些需用井水补充外,一造虾养殖过程中,一律不补充海水。循环水的水流程是:虾池→接污池→沉淀池→水生生物沟→过滤池→活菌池→虾池。显然,它不但是一个节水工程、生态工程,而且是一个不污染环境的环保工程,同时外界环境的病原体也不会进入该养殖系统中。这种模式,虾病是很难发生的。 
2)投放有益细菌代替药物防治:主要特点是从放苗至养成的全过程绝对严禁下药物。细菌池池底设有细菌繁殖桶,依据对虾的数量、生长情况、规格、水质、天气、pH值、透明度、水温、相对密度等因素来综合分析有益细菌的投放量和投放次数。经过过滤池滤放的清水因压力差流入细菌池,不断把细菌槽里繁殖的细菌携带到虾池中。细菌池繁殖的大量有益细菌可控制有害细菌及虾病病毒的发生。同时,利用有益细菌来分解对虾的排泄及虾体排出的粘液和残物,进行生命活动,化有害为有利,并产生溶解氧,使虾池保持一个稳定优质的环境。其中,有多种有益细菌也是幼虾的优质饵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益细菌对养虾池可谓一举两得,确保对虾健康养殖顺利开展。通过这种模式养虾,对虾不但不易发病,而且生长快、体色光滑、虾肉饱满,虾肉绝对不含有虾药的成分,是百分之百的生态虾。该商品虾规格大,是人们的健康食品。 
(3)虾池池底及护坡全部铺用防渗土工膜 广东省佛山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纬分公司研制生产的高新产品现代防渗土工膜,具有很高的抗拉、抗冲击、抗撕裂及顶破强度,又有耐静水压高、防渗性能好、耐环境开裂优及寿命长、焊接性能好、施工方便等特点。尤其在水产养殖业方面的应用,针对当前中高低位虾池的渗漏、病毒污染等缺陷而专门设计的专用地膜,具有强度高、耐静水压高和抗酸碱腐蚀、抗微生物侵蚀、防渗漏、防老化、使用寿命长、焊接性能优的特点,并具有隔离原有塘底病毒、实现旧塘快速改造的作用,还能实现无沙养殖,减轻清晒养殖场地的劳动强度,节约清塘时间,增加养殖造数,有效地降低养殖生产成本。该产品于2000年7月5日在海南省凌水县海富水产养殖公司四百亩虾场进行现场鉴定会,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湛江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福建水产研究所等研究院所的有关养殖专家参加。该产品现已在全国沿海推广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为健康养殖做出了贡献。 
当今世界上养殖日本对虾采用分批投苗与间捕的方法。该方法要求3个月内每月放苗一批,从第4月开始间捕。此法在日本、澳洲和我国台湾省常常采用,是目前日本对虾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养殖方式,产量可以增加30%-50%,每公顷产量约5-10吨,大小规格为18-30克。这种养殖方法,相当于我国湛江市的分级养殖或称为分段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