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蛙培育
    (一)亲蛙池
    面积可大可小,小的几平方米,大的上百平方米;水深0.5~1米;池底深浅不一,有浅水区、深水区,也有供蛙栖息的石缝、洞穴和陆地。此外,防逃设施和排灌系统俱全。具体建设可参照幼蛙池或成蛙池。如采取自然繁殖方式,亲蛙池要兼顾产卵池的特点,在亲蛙池内营造良好的产卵生态环境,如池中布置小岛,岛中设有许多的洞穴和石缝及水中植草等,便于亲蛙的产卵活动和受精卵着床。
    (二)后备亲蛙的来源和选择
    1、来源 目前棘胸蛙的人工养殖仍属起步阶段,亲蛙的来源一般以收集天然野生蛙为主。全年都可进行收集亲蛙。(除冬眠期间不宜惊动外)。但最好是在每年在天棘胸蛙刚结束冬眠,开始活动的时候,此时蛙的性腺已经发育完好,而距产卵活动尚有一段时间,可使野生蛙逐渐适应人工饲养条件。初养者也可先从蝌蚪或幼蛙培育开始,待其长成后,再从中挑选后备亲蛙。
    2、选择 优良的亲蛙,要求体质健壮,发育良好,性情活泼,无伤残缺陷,同批个体中体重较大者为佳。如选择的亲蛙已达性成熟年龄,则考虑性征是否明显——雌蛙体形丰满,腹部膨大。雄蛙躯体雄健,前肢粗壮,婚瘤明显。如选择的亲蛙来源于人工饲养,更要注意亲蛙血缘关系,防止近亲繁殖,避免种质退化。购买野生蛙种时,还要特别检查是否囤积过久和有无受伤,因市场上二道贩子摊位上的蛙久囤家中,大多损伤,活力极差。故最好能自己进山捕获,小心护理或直接从捕蛙者手中挑选。
    (三)雌、雄亲蛙鉴别
    选择亲蛙,首先需要正确鉴别雌、雄,以便合理配对。棘胸蛙的雌、雄亲蛙个体差异较大,无论是生殖季节或非生殖季节,均可用肉眼辨别。
    (四)亲蛙放养
    1、消毒 亲蛙放养前,池塘用生石灰100~200克/立方米或漂白粉10克/立方米消毒,几天后清洗干净,重新注入清洁水。亲蛙投放前也须用高锰酸钾10毫克/升或呋喃唑酮20~30毫克/升或食盐1%~2%浸浴消毒。
    2、放养 合理的放养密度,对于亲蛙培育非常重要。一般已达性成熟的亲蛙,每平方米放养5~10只为宜,产卵季节减至1~2只。如密度过大,不利于性腺正常发育;如密度过小,又不能充分利用水体,造成浪费。如放养幼蛙培育后备亲蛙,则放养也为正常情况下相应养殖阶段的一半左右。
    亲蛙放养时,雌、雄配对比例以1:1为宜。如雄蛙体质较好或养殖规模较大,也可适当减少雄蛙数量(因雄蛙可重复利用),雌蛙略多于雄蛙。
    (五)亲蛙培育
    亲蛙培育是人工繁殖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严格地讲,后备亲蛙的培育,应从幼蛙阶段即开始进行专池饲养,为其提供良好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育。
    亲蛙的饲养管理,总体上与商品蛙养殖大致相同(可参考幼、成蛙养殖章节),但因其繁殖特性,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条件 亲蛙生长和性腺发育,要求环境特别幽静、荫凉,切忌干扰和嘈杂。亲蛙池保持泉水长流,水质清凉,温度适宜,水位适中。此外,水中移植水草,岸上种植陆草,池上搭盖凉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亲蛙的放养密度,要适度稀放,保证亲蛙有宽敞的空间,以利于亲蛙的发育和繁殖活动(指抱对、产卵的行为)。
    2、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培育 亲蛙摄食量较大。总的投饲原则是,要求饲料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尽可能供给充足的优质饲料。一般投饲量为亲蛙体重的4%~5%,其中动物性饲料占绝对优势,并尽量多喂鲜活饲料。此外,还要特别重视亲蛙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培育。
    (1)产前培育 每年开春后,亲蛙冬眠复苏,即开始进入繁殖期。此时,亲蛙并不急于觅食,可少量地投喂鲜活可口的饵料,使其尽早开食,以补充冬季体能消耗,恢复体质。
    (2)产中培育 在产卵过程中,亲蛙体力耗损大,食欲差。发情初期,亲蛙采食量明显减少,至抱对时,吃食基本停止。故此期间,应酌情投喂鲜活、高蛋白动物性饲料,尽快恢复亲蛙活力,为体内尚未成熟的卵子再发育提供营养,确保第二次产卵(秋产)的顺利进行。
    (3)产后培育 秋季产卵结束后,及时将产蛙集中饲养,精心管理。开始时,应尽可能多投喂鲜活可口的动物性饲料,增进亲蛙食欲。1个月后,亲蛙性腺进入再次开始发育的重要时期,需大量营养,此时亲蛙食欲旺盛,可大量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饲料,经强化培育一段时间,可为亲蛙的越冬和翌年繁殖奠定物质基础。经20~30天强化培育后,可转为一般性正常饲养管理。冬季来临,气温下降,人工投饲量也逐渐减少。此时,应投喂鲜活多汁的生物饵料为主,以尽可能延长亲蛙冬季进食时间,进一步促进亲蛙性腺发育成熟。
    二、繁殖
    (一)自然繁殖
    即在人工创造适宜其生态环境条件下(设置良好的产卵适地),亲蛙直接在培育池中自然发情、产卵的繁殖方式。
    棘胸蛙的繁殖季节较早,在自然状态下,每年4月中、下旬,性成熟的棘胸蛙开始发情产卵。早期,产卵活动常在凌晨3~8时进行;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日产卵时间逐渐前移。由于抱对过程长,可持续数小时,至1~2天,故有时在白天也可观察到亲蛙双双抱对产卵的现象。
    在产卵季节,白天天亮,尤其晴天早上,要巡塘,及时搜集蛙卵,将粘附有受精卵的石块、砖头等转移到专门的孵化池进行孵化;或是将粘附在池壁及其他固着物上的卵细心取下,置入预先准备的小型网箱内孵化。
    (二)人工催产
    在自然繁殖时,由于亲蛙个体性腺成熟程度不一致,亲蛙产卵活动零星分散进行,难以形成批量生产。在生产中,为了使亲蛙集中产卵,达到同步孵化、批量出苗的目的,常选择适宜的生产季节,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进行人工繁殖。 1、产卵池 要求产卵四周环境安静、荫凉,光线幽暗;产卵池面积不宜太大,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亲蛙产卵情况,每个产卵池面积5~15平方米;池塘为水泥砖石结构,池中布设有假山、洞穴、树根等便于产卵和着床;产卵池使用之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处理,经清洗后备用。池塘水位适中,维持产卵水深以10~20厘米为宜;产卵期间,保持清水缓流。
    2、催产季节
    (1)准确掌握催产时间 根据如下情况准确掌握催产时间:①雄蛙频繁鸣叫;②亲蛙摄食量大大减少;③基本与当地鲤鱼人工繁殖同步进行;④根据历年催产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判定。
    (2)催产之前将雌、雄亲蛙分开饲养 在催产季节到来之前,一般应将雌、雄亲分开饲养一段时间,以避免雌、雄亲蛙同养在一池,当水温突然升高时出现自然产卵,而人工难以控制。
    3、成熟亲蛙的选择 催产亲蛙,要求体型佳、发育好、无病无伤,年龄处于2~5龄壮年阶段,体重要求在120~150克以上,性征明显——雄蛙鸣声洪亮,体躯健壮有力,前肢粗壮;雌蛙体形丰满,腹部膨大、柔软。来源于野外收集的亲蛙,还可在雌蛙腹侧皮肤剪一小口,观察卵子成熟情况,以便准确挑选成熟亲蛙。一般棘胸蛙卵巢中,同时存在有大、中、小型三种不同大小的卵子,发育良好(成熟)的卵巢几乎充满整个腹腔,且卵巢中绝大部分为大、中型卵粒,小型卵子仅少量地夹在其中。
    4、催产药物 目前用于棘胸蛙催情的激素,主要有促黄体生长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两种常见鱼用激素。
    (1)单独使用 雌亲蛙每千克体重,使用促黄体生长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50~60微克,或每只雌亲蛙使用8~12微克。
    (2)混合使用 雌亲蛙每千克体重,使用促黄体生长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5~40微克,加上每千克雌蛙体重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250~2500国际单位,或每只雌亲蛙使用促黄体生长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5~6微克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0~250国际单位。采取一次性注射方法,雄蛙使用的剂量减半。
    5、药物配制和注射
    (1)药物配制 先根据亲蛙的总体重和使用药物的注射剂量计算出药物量,再以每只蛙注射液量控制在1~1.5毫升为依据,测算出注射用水的用量,将药物完全溶解配成溶液进行注射。注射用水可采用0.65%食盐溶液或蒸馏水
    (2)药物注射
    ①注射方法 分为臀部、腹腔和腹部皮下三种注射方法,生产上多采用后两种方法。
    臀部肌肉注射:择大腿内侧肌肉厚实处以45度角刺入0.7~1厘米。
    皮下注射:一人捉住棘胸蛙仰其身,另一人一手拈离蛙腹表皮,另一手持注射器将针头朝向头部,与蛙腹面呈15度~30度角进针,深度以不空透腹部肌肉层为宜。
    腹腔注射:是在腹中线偏左或偏右1~2厘米处按45度角进针,深度凭手感以穿透腹部肌肉层为宜。进针后徐徐注入药液,注射完毕后,快速拔出针头,并在退针处稍按压一会儿,防止药液外溢。
    注射用针头选择6~7.5号。注射用具使用前一律经过煮沸消毒。
    ②注射时间 选择在下午4~5时进行,一般水温16~20摄氏度时,其效应时间大约为12~16小时,这样可使亲蛙产卵活动在黎明前后进行,正好与自然产卵时间相符合。不过,有时也出现延长至次日下午或第三日凌晨才发情产卵的异常现象。发生这种情况,一般为精、卵质量差,受精率和孵化率都较低。
    三、人工孵化
    (一)孵化设备
    一般常用而效果较好的孵化设施,有水泥孵化池和孵化网箱。此外,因棘胸蛙卵较牢固地粘附在石板或池壁上,不易采集,所以,生产上也常利用产卵直接孵化。
    1、水泥孵化池 孵化池一般不采用土池,因为土池水质易浑,且卵子沉入池底时,卵胶膜会粘附在泥土上而影响降低孵化率。因此,用普通水泥池即可。要求水泥孵化池进、排水方便;面积1~3平方米;池深70厘米(高出地面10厘米最佳),每平方米可容纳卵3000~6000粒。
    建设孵化池的个数,要根据亲蛙配组数量而定,可安排数个孵化池排列在一起。
    2、孵化网箱 采用40~55目筛绢制作,一般规格为1米×0.8米×0.5米网箱,可放蛙卵8000~10000粒。网箱可设置于清水塘(如亲蛙培育池深水处)或流速缓、水温适宜的清水河中进行孵化。
    (二)孵化条件
    影响蛙卵胚胎发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有温度、溶氧、水质等。
    1、温度 胚胎发育与水温密切相关。正常的水温范围为16~30摄氏度,超过此范围,过高或过低均引起胚胎发育停滞或不正常。在水温适宜范围内,孵化时间与水温成反比,水温高,孵化时间短,反之则较长。当水温在18~23摄氏度时,需10~12天才能孵出蝌蚪;当水温升高至25摄氏度时,7~8天就可孵出蝌蚪。
    2、溶氧 棘胸蛙孵化对水中溶解氧要求较严格,水中溶解氧达3毫克/升以上时,胚胎才能正常发育。生产上,一般要求孵化用水含氧量不低于4~5毫克/升。
    3、水质 要求水质清新,未受工业污水和农药、化肥污染;无洪水和敌害生物侵入;PH在6~8之间,以6.5~7为最佳;孵化期间,水中盐度不能超过0.2%.
    4、孵化管理
    (1)同批同池孵化 相近1~2天产出的卵,可作为一批,放在同一孵化池中孵化。如相隔多日产出的卵,则应分池孵化。
    (2)孵化用水 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孵化用水要轻微流动,保持一定的水交换量。同时保持水深30~40厘米,保证受精卵在水面5厘米以下。
    (3)孵化池上搭盖遮荫棚 为避免阳光直射和暴雨袭击,要求在孵化池上方搭盖遮荫棚。
    (4)加强孵化期间管理工作 移动蛙卵尽量不损坏,及时剔除其中“寡卵”(指未受精卵,为浊白色;正常的受精卵,晶莹透明,分为深浅不一的动、植物极)。防止水霉病发生。
    孵化用水要经过滤处理,防止敌害生物及污物进入。水中敌害生物,如小鱼虾、其他蛙类蝌蚪及水中桡足类、枝角类等对蛙卵和刚孵出的小蝌蚪危害极大,发现后要及时施药物清除。
    此外,孵化期间要勤检查,防止洪水流入和卵块重迭堆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