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过程中喂料的不断增加,残饵及鱼虾排泄的粪便也会不断累积,由于我们所投喂的对虾饲料蛋白质含量大约40%左右,磷的含量只在1%左右,氮磷相差40倍左右,而虾的蛋白不到20%,即便一斤料养一斤虾,蛋白利用率也不到一半。只要池塘中的有益微生物不缺乏,氮循环不受阻,水体氮源就会不断积累过剩,水体磷的含量可能相对不足,极大可能造成氮含量偏高而磷钾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营养失衡就会不适合已有的藻类的繁殖生长,不能产生新鲜藻类,老化藻类光合作用的能力减弱,产氧能力降低,水体的净化能力必然下降,水中的有机物可能无法及时分解掉而显得水浓,水体老化就难免。
由于藻类利用不了这些过剩的氮肥,就有可能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底质差也就好不了。即便用底改产品改底,或者用活菌产品分解,能将有机物变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无机盐(如硝酸盐),但终因藻类老化而无法吸收利用这些无机盐,氮循环受阻,硝酸盐又有可能变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对对虾的毒性很大。就好像人吃饭虽然吃进去可能消化了,但不能被吸收掉当粪便排泄出来了,光有分解者没吸收者或吸收者太少都没用。所以藻相较好时用底改、活菌产品的效果较好,藻类老化后用的效果较差。更何况很多底改产品只是将有机悬浮物被动地吸附沉淀到池底,并没被分解掉。
养殖中后期藻类往往容易老化,但藻类早晚都得老化,避免不了,我们可以继续培养新鲜藻类。如果补充缺乏的营养后,藻类会因为营养全面均衡而适合其生长繁殖,新鲜的藻类光合作用产生丰富的氧气,氧化分解这些有机物又可变成藻类可利用的无机盐,形成良性循环,水体自净能力强,水质反倒会好起来。这不是在施肥肥水,而是在“调水”。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养殖中后期有机物很多的,水浓,水很肥的了,认为加肥后水会更肥,不敢去补充水体可能缺乏的磷钾、微量元素肥等,结果藻类老化更严重,产氧更少,水体自净能力更差。
那么如何避免水体老化呢?
①通过监测pH的变化值及天气状况适当追施肥,晴天PH无变化、天气即将变坏时就必须尽快施追肥肥水、调水,千万不要等到水变清或转藻、倒藻了才去肥水、调水,那样见效慢,对虾的生长不利。氨氮、有机物过多肯定不好,但一点也没有也不行,说明氮肥缺乏,无氮源藻类当然无法继续繁殖生长,水反倒不稳定。
②有条件的话最好在晴天中午、下午或傍晚适量补充新鲜水,以带进较多的新鲜藻类,引入新的藻种。
③随着喂料及残饵的不断增多,只要正常培菌,氮源一般不会缺乏,有可能过剩,晴天一个星期、十天半月一次,应当适量补充可能缺乏的磷钾、微量元素肥,以保证藻类正常繁殖生长,避免老化。可用过磷酸钙中前期2~5斤/亩,中后期5~10斤/亩,加单细胞藻类生长素(简称单细胞、单胞藻) 3~6亩/4kg效果更佳,阳光好按高限用,光弱可少量多次。
④保持水体较高“肥度”,做到“肥而不老”、“肥而不脏”。藻类具有较强的净水能力,丰富的藻类即保持较高的肥度是净水的基础。我们没必要怕水肥,主要是怕太肥藻类会突然死亡,即“倒藻”,其实藻类之所以死亡,与环境突变(如缺氧)及藻类“老化”有关,正常情况,只要营养丰富或水质稳定,特别是不缺氧,藻类是不会突然大量死亡的。
⑤防水体缺氧:藻类比鱼虾更易缺氧,往往先“倒藻”、“泛池”,后才鱼虾缺氧浮头。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底改、生物菌的分解功效,可先用增氧型底改改底,再调好水让藻类吸收营养盐,然后用活菌保持水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