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刘春强、苏艳秋、顾继锐
近年来,“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的养殖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广大养殖户也已经充分认识到维持良好底质环境的重要性,但底质是如何恶化的?针对性预防与治理措施是有哪些?由于各地养殖条件不同,大家都还是在逐步摸索中。解决任何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发生的原因,为此,本文就常见的底质恶化原因,以及底质恶化带来的危害加以阐述,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改底的思路。
1、底质恶化的原因
传统养殖池塘由于不断投料、施肥,致使有机物不断在池底积累,积累的有机物又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有机物沉积和被微生物分解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如果养殖活动稳定,包括养殖品种、存塘量、施肥、投饲、换水、增氧等,即每年投入的有机物和分解的有机物保持大致相同,因而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是现在随着水产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大,这一平衡已不断被打破。
现代水产养殖模式以追求高放养、高投入、高产出的“三高”为目标,消耗大量高蛋白饲料,以破坏池塘原有生态平衡,污染池塘环境为代价,加上养殖户为防治鱼病,大量使用杀虫剂、消毒剂、抗生素等药物,最终导致养殖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和杀虫剂、消毒剂、抗生素等物质不断在池底沉积,形成黑色污泥,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厌氧微生物占主导地位,严重破坏了底质的微生态环境,导致各种有害物质恶化底质,从而危害养殖动物。
2、底质恶化容易导致“氧债”发生
水产养殖池塘淤泥过多,大量的有机质经细菌的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氧,往往使鱼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在缺氧条件下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质进行发酵作用,产生较多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甲烷、氢、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多都对鱼类有害,而且这些物质强烈亲氧,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引发“氧债”。养殖中遭遇雷雨天气后,气温降低,池底的水温高于表层,池水上下层产生激烈的对流,腐殖质翻起,迅速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氧气,是常见的底泥引起的泛塘,以及死底层鱼的现象,就是因为底层氧债过多。而氧债爆发会对理化水质指标、微生物、微藻等将产生一系列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养殖动物和养殖结果。
3、“氧债”爆发带来一系列后果
3.1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病害菌繁殖
氧化还原电位可以解释为水质的“活力”,当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高时,表示处理生物代谢的还原性有机物能力强。长期缺氧的池底,发生厌氧微生物分解,即我们所说的发酵,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有机酸、乙醇等还原性的有机物以及一些可变例子的还原态,如H2S、亚铁、二价猛、甲烷等,致使池塘底泥的氢离子和电子的缓冲能力不足。电位在小于100mv时,兼性厌氧菌进行无氧呼吸,而更低电位则适合专性厌氧微生物、专性厌氧产甲烷菌,以及其它很多有害细菌的繁殖,如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等等,当这些菌达到一定数量时,养殖动物就会相继爆发各种疾病。
3.2有机物厌氧分解,有害产物增加
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产生大量有害中间产物,如NH3、NO2-、H2S、CH4、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不但亲氧,而且大都对养殖鱼类有着很大的毒害作用。其中NH3、NO2-、H2S都能引起鱼类暗浮,NH3含量高时还会导致各种鱼类的拟出血病。NO2-易诱发草鱼出血病,也会提高鱼类对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厌氧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导致水质酸化严重,过酸的水能影响鱼类呼吸运动,使养殖鱼类从水中摄氧能力减弱,新陈代谢下降导致生长发育停滞及各种疾病。
3.3营养盐大量沉积,池塘藻相失衡
大量沉积的有机物厌氧发酵产有机酸,导致P、Ca、Mg、Fe、Mn等元素以不溶性盐的形式沉积,导致水体有效营养盐成分丢失,藻类营养不足,水体生态遭到破坏,从而最终导致蓝藻、甲藻等劣势藻类繁殖过盛,恶化水质。
综上所述,引起底质恶化原因比较复杂,危害也是很大,因此重视日常底质检测、管理,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针对的治理措施,已经成为健康养殖的重要工作。水产科技公司也针对底质污染、底质改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开发了底质改良的相关产品,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续文章将就底质改良技术、相关产品开发等问题与大家继续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