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会不会产生毒素记得在“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的那个年代,在热带丛林长期坚守在“猫儿洞”的战士们,由于敌人的冷枪冷炮的干扰,经常喝不上干净的水,不得不就近取水坑积水饮用。热带丛林的积水,由于阳光强烈,藻繁殖更新非常快,积水很快就变成绿色了,里面的藻类渐渐产生了毒素。战士们喝了经常会产生腹痛、呕吐等等现象,所以前线急需一种简单快捷的解决方法。

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教研室研制的野外单兵饮水器,里面有吸附、载银介质等等的解毒、杀菌物质,就一支钢笔那么大,可以直接插在上衣口袋,很方便,很轻。在野外掏出来趴水坑里就可以直接喝上安全的水,没有不良的味道。饮用的期限是7天或者30天,适合野外、战争时期或者一些特殊人群的使用。当时这个饮水器很受长期坚守在“猫儿洞”的战士欢迎。对于“猫儿洞”,估计现在的孩子可能是不会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猫儿洞”是一个只能够弯腰的藏身小洞,是一种在里面可以躲冷枪冷炮的工事,里面又潮湿又缺清洁水,所以这个单兵饮水器解决了战士们的饮水难题。愿我们的子子孙孙再不用经历战争的威胁!
藻毒素是什么?
对于藻毒素目前我们了解比较多的是
1、淡水里主要产生毒素的藻

△这些淡水中常见的蓝藻能产生神经毒素和肝毒素,目前已知有70多种亚型的微囊藻毒素是肝毒素,神经毒素不像肝毒素那样分布广泛,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及微囊藻毒素。

△蓝藻水体的虾,其肝部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蓝藻毒素对小白鼠的肝部病理改变可以看到藻毒素的危害程度

△从蓝藻毒素的结构看到,藻毒素结构非常稳定,并非有机酸、大苏打等等可以破坏(解毒),也没有可以被络合的条件
2、海水主要产生毒素的藻
比较常见的是甲藻门和夜光藻

这几年在福建等等地方还出现了棕囊藻

藻毒素的应对
藻毒素是细胞内毒素,是在细胞内合成,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来才表现出毒性。也就是说:只有藻细胞死亡并溶解后,藻毒素才会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因此,水产养殖里的处理有害藻的过程中,养殖水体不能够完全采取饮用水源的处理方法来处理。
一般在饮用水水源对有害藻的处理是采取絮凝、吸附、氧化和光催化氧化等等方法。这些在养殖水体里可能吸附法有相应的价值外,其他方法可能实用性不那么强。
藻毒素的应对措施是
1、蓝藻等等有害藻泛滥时,慎用杀藻和消毒的方法在水体里杀灭有害藻,避免养殖水体的有害藻毒素浓度忽然升高。
2、尽可能调整水体的理化条件,让球藻等等无害的藻慢慢占优势,同时在这个藻转变过程中让浓度不高的藻毒素靠水体的自净能力通过氧化和光催化氧化消除。
3、目前用有机酸、大苏打、络合剂等等可能不能够比较确切破坏水体里大量的藻毒素(接藻毒)。
解毒的两个含义
1、是破坏毒素的分子结构,比如污染了过量的福尔马林的水体,我们可以有双氧水破坏福尔马林的结构而达到解毒的目的。但是藻毒素由于结构相对稳定,这一步很难实现。
2、是减少毒素的吸收或者减轻中毒的症状,比如有机磷中毒可以使用阿托品化解毒。对藻毒素这一步相对比较容易做到。
来源丨水产热点(Shuichanredian)
作者丨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