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要占淡水养殖总产的70%以上。养殖的品种多,面积大,产量高,技术精,效益好。目前我国池塘养殖的青、草、鲢、鳙、鲤、鲫、鳊、罗非鱼、鲮等常规鱼类已达十多种,而池塘养殖虾、蟹、鳖、龟、蛙、黄鳝等名特优新种类则更多。
池塘养鱼及其先进性,具体体现在“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个字上。不断充实和完善这八个字配套技术,是推动我国池塘养鱼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池塘条件
池塘养鱼,其水体生态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食用鱼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而,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
1.鱼池位置
养殖食用鱼的池塘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进行建设。最好利用成片低凹荒滩地、废旧河道进行改造,以便统一规划,实行鱼池、道路、桥梁、进排水系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综合建设,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
2.鱼池形状与面积
养鱼的池塘,以长方形、东西向为好,这样的鱼池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溶氧量。鱼池面积以10亩左右为宜,过小水体受风面小,水中溶氧少,水质不易稳定;过大,容易产生鱼类栖息、摄食不匀,给投饵、管理、捕捞带来诸多不便。
3.水源和水质
进行高密度养殖的池塘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及良好的水质。因此鱼池要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周围没有污染,水质符合池塘养鱼用水标准。同时要建设完善的进排水系,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分别建好进水渠道和排水设施,做到灌得进,排得出,水质清新,旱涝保收。
4.水深与水色
鱼池水深以2.5米左右为宜,有条件的可保持3米。池水过浅,水温、水质不稳定,单位载鱼量过大;超过3米,一方面增加鱼池开挖难度,增加成本,另一方面,水位过深时,底层光线极弱,溶氧极少,不利于底栖生物的繁殖,也会引发有机物缺氧分解,产生有毒物质,不利于鱼的生长。鱼池水色是由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决定的,水色间接地反映了鱼池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鱼池的水色通常需保持“肥、活、嫩、爽”状态,透明度保持在25~40厘米,pH值在7~8.5。
5.池埂与底质
鱼池的土质以粘壤土为好。这种土质保水保肥性能较好。池内坡比以1:2或1:2.5为宜,池底较为平坦,淤泥较少。老的精养鱼池,淤泥深超过10厘米的,每年冬春应结合鱼池整修,清除过多的淤泥,减少池底的有机物。同时池底要向排水口方向倾斜,以便排水捕鱼,拉网操作。
6.池塘的改造与清整 
池塘的改造是针对低产鱼池而言的,要根据稳产高产的要求,实行“小池改大池、浅水改深水、死水改活水、低埂改高埂”的原则达到鱼池规格化,使其各方面都符合稳产高产的要求。同时,还要结合鱼池改造,搞好鱼池护坡,为发展现代化生态渔业打好基础。而池塘的清整则是指经过一年养殖的池塘,池埂池坡部分倒塌,池底积聚了较多淤泥的鱼池而言。这样的鱼池必须进行整修,否则将会影响下一年的养殖生产。鱼池清整的主要内容有:
(1)清除过多的淤泥 一般精养鱼池养鱼一年后,淤泥要增加10厘米以上,这些淤泥含有大量的残饵及鱼的粪便等有机质。因此要在冬季商品鱼起捕后,用机械或人力将过多的淤泥清除掉。清除出的污泥可以用来肥田,种植饲草。
(2)整修池埂池坡 结合清淤,整修好池埂池坡,堵塞好漏洞。
(3)进排水系的整修 清理进水渠道,维修好进捧水闸门,检修抽水机等机械,为下年的正常生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食用鱼混养模式
混养是池塘养鱼稳声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混养包括:①在同一养殖池内混养7~10种不同的养殖鱼类,且可达到共生互利的目的;②同一种养殖鱼类不同年龄、不同规格同池混养;③多种鱼类及其不同年龄、不同规格同池混养。
 
1.混养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充分的合理的利用养殖水体与饵料资源 我国目前养殖的食用鱼,其栖息生活的水层有所不同,鲢、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而青、鲤、鲫鱼则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将这些鱼类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同池养殖,就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充分发挥池塘养鱼生产潜力。
我国池塘养鱼使用的饵料,既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各种水旱草,还有人工投喂的谷物饲料和各种动物性饵料。这些饵料投下池后,主要为青、草、鲤鱼所摄食,而碎屑及颗粒较小的饵料又可被团头鲂、鲫鱼以及多种幼鱼所摄食,而鱼类粪便又可培养大量浮游生物,供鲢、鳙鱼摄食。因此混养池饵料的利用率较高。
(2)可以充分发挥养殖鱼类共生互利的优势 我国的常规养殖鱼类多数都具有共生互利的作用。如青、草、鲂、鲤等吃剩的残饵和排泄的粪便,可以培养大量浮游生物,使水质变肥。而鲢、鳙鱼则以浮游生物为食,控制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又改善了水质条件,可促进青、草、鲂、鲤鱼生长。而鲤、鲫、罗非鱼等,不仅可充分利用池中的饵料,而且通过他们的觅食活动,翻动底泥和搅动水层,可起到增加溶氧的作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盐类的循环作用。
(3)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多种鱼、多种规格的鱼同池混养,不仅水体、饵料可以充分利用,而且病害少、产量高,从而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经济收入。
2.混养的原则
混养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鱼相互之间的关系,避害趋利。
(1)青、草、鲤、鲂鱼(俗称吃食鱼)与鲢、鳙鱼(俗称肥水鱼)可以混养  由于吃食鱼与肥水鱼在食性、生活水层上的不同,同池混养时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不施肥的情况下,每长1千克吃食鱼,可带出0.5千克的肥水鱼。渔谚说“一草养三鲢”就是这个道理。
(2)青鱼与草鱼一般不可混养   青鱼较耐肥水,而草鱼则喜欢清水,故青鱼、草鱼是不能同池混养的。即使混养,草鱼的放养量只能占青鱼放养量的25%,以充分缓解青鱼、草鱼在水质要求上的矛盾。
(3)鲢鱼与鳙鱼的关系  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饵,鳙鱼以浮游动物为饵。鲢鱼争食性强,大量吞食浮游植物,势必影响浮游动物的生长。因而鲢鱼、鳙鱼同池混养时,鲢、鳙鱼的放养比例一般宜控制在3:1~5:1,即每放3~5尾鲢鱼,顺带放养l尾鳙鱼,以解决它们在饵料上的矛盾,达到都能获得较好产量的目的。
(4)鲤、鲫、鲂与青、草鱼的关系 青鱼吃螺蛳,草鱼、鲂鱼吃草,鲤鱼、鲫鱼为杂食性的。这些鱼类同池混养,也能起到共生互利的作用。一般每放1千克青鱼种可配养规格为20克左右的鲤鱼2~4尾;每放1千克草鱼种可放规格为8-20克的团头鲂6~10尾,还可适量搭养一些鲫鱼。
(5)罗非鱼与鲢鱼、鳙鱼之间的关系  罗非鱼为杂食性的,也能摄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在食性上与鲢鱼、鳙鱼有一定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在饲养管理上,上半年重点抓好鲢、鳙鱼的饲养,促其加快生长,自7月下旬开始捕捞鲢、鳙鱼陆续上市,腾出水体和饵料,促进下半年罗非鱼加快生长。
(6)同种鱼不同放养规格之间的关系 2~3龄的青草鱼,可放占总量的70%~75%,同时搭养20%~25%的2龄以下青草鱼和5%~l0%的1龄青草鱼。鲢、鳙鱼同样也可放3种规格的,即250克/尾、100~150克/尾和13厘米以上的1龄鱼种,放养比例根据轮捕轮放要求确定。大规格的当年养成商品鱼,中小规格留作下一年的鱼种。
3.混养的主要模式
根据混养原则,目前我国各地形成了多种混养模式。这些混养模式与鱼种、饵料来源、养殖习惯以及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精养鱼塘,一般亩产量都可达500千克以上。主要混养模式有以下几种。
(1)以草鱼为主的混养模式 该模式以饲养草鱼为主,草鱼种通常放养三种规格,出池时草鱼产量要占总产量的35%。该模式适宜湖南地区水草资源比较丰富,或饲料地较多,可以种植大量鱼饲草的地方采用。其主养鱼、搭养鱼的放养量和放养规格以及商品鱼的收获量可参照表1。
表1  以草鱼为主的混养模式
说明:①捕捞热水鱼,将部分大规格的鲢、鳙、草鱼起捕上市。
②6月份放养鲢鳙鱼夏花,年底留作鱼种。
(2)以团头鲂为主的混养模式 团头鲂生长快,产量高,肉质好,很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市场上的需求量较大。该模式既适宜水旱草饵料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又适应使用团头鲂的配合饵料来源较方便的地区,因而该模式有着较大的发展前景。该模式的放养收获情况见表2。 
表2   以团头鲂为主的混养模式
说明:①可以使用鳊鱼颗粒饵料为主。
②如果鲢、鳙鱼生长良好,可以上市少量热水鱼,并套养少量 夏花。
③鳊鱼耐低氧力较差,特别是防止浮头。
(3)以异育银鲫为主的混养模式 异育银鲫为优质淡水常规鱼类,饲养容易,种子来源广,饵料易解决,养殖产量高,鱼肉品质好,是目前水产品市场上最热销的品种之一,需求很大。具体放养收获情况参照下表3。
表3  以异育银鲫为主的混养模式
说明:①可以使用鲫鱼颗粒饵料。
②如果饵料充足,管理较好,鲫鱼放养量还可增加。
(4)以鲢、鳙鱼为主的混养模式 目前在全国各地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养殖形式,特别是城郊养鱼大多采用这种模式。该模式主要以施肥为主,还可和畜牧业结合起来,发展为鱼猪结合、鱼禽结合、鱼猪奶牛结合等多种生态养鱼模式,本模式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也好,是今后池塘养鱼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模式放养收获可参照表4。
表4  以鲢鳙鱼为主的混养模式
说明:根据鲢鳙鱼生长情况,适时捕捞热水鱼上市。 
以上介绍的四种混养模式,是目前西南地区比较普遍也比较典型的常规鱼混养模式。在生产实践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