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鱼苗池塘培育的日常管理技术
523
切换pc版
    1、遮阴。根据黄颡鱼鱼苗有显著的畏光性和集群性的生物学特性,池塘水质需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不宜过大,否则应在池塘深水处设置面积5~10平方米的遮盖物(阳布、竹席、芦苇、密棉瓦)。

    2、分期注水。这是鱼苗培育过程中加快鱼苗生长和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具体方法为:浅水下塘,即鱼苗下塘时水深为40~60厘米,这主要是考虑到黄颡鱼鱼苗的活动能力不太强,有集群习性,水浅相对地提高了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密度,有利于鱼苗摄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鱼苗个体增大,水质开始变肥变老,无论是溶氧或是活动空间都不适宜,分期注水可解决这些问题。如以后每隔3~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8~10厘米。注水时要防止野杂鱼和敌害生物进入池中。

    浅水下塘,池水体积小,人工投饲的利用率高,节省饲料;同时有利于水温的提高,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和天然饵料的繁殖。随着鱼体的增长,分期注水能满足鱼苗对活动空间、水质、营养条件的要求。

    3、巡塘管理。每天巡池时,要注意鱼苗的摄食与分布状况。鱼苗的摄食方式比较特殊,它们常常仰腹游动着摄取水蚤或微粒饲料。在强光照射下,只在池底觅食,光照较弱时,也到水体中、上层活动取食,但在饥饿时,即使光照较强,也会游向中层水体争吃刚投下的食物。鱼苗白天一般不作远距离游动,喜集群于池壁凹陷处或躲在池底石块、池边的陆草遮光处等障碍物的背阴处,悠闲地颤动其尾巴。

    夜晚则分散于整个水体四处活泼游动,每天清晨与黄昏是它们活动高峰期。鱼苗有钻越孔穴缝隙的习性,若出水口栅栏不严或鱼池有破损漏洞;鱼苗就会从此处逃逸。整个苗种阶段都有集群的特性,光照越强,集群程度越高,有时整池的鱼苗完全集中成1~2团,头向内、尾朝外不安地向鱼群底部挤钻;在光照适宜、食物充足的环境里,鱼苗大都集合成小团,分布亦较均匀,受到惊扰时,只是稍微散开一下,接着又安静下来。鱼苗在缺氧时,体色由黑变浅,有时几乎呈灰白色,并失去光泽;在水温较高的浑水中,体色也变浅;突然进入低温水中,鱼苗的体色立即变深,背部近于黑色,随着水温的上升,体色恢复正常。苗种的耗氧量以体长3~4厘米、体重0.5克时达最高峰,之后随着体重的增加而下降。黄颡鱼苗种池的溶氧量一般应维持在5毫克/升以上,否则易发生浮头、泛池事故。苗种的浮头现象与家鱼有区别,它们在缺氧时首先表现为在池底呈离散状分布;如果继续缺氧,散乱的鱼苗停留在水面下3~5厘米处不再攀升,这是中度缺氧浮头的症状;如一直攀升到水面附近,这是严重浮头的标志,须立即开启增氧机或采取边换老水、边注新水等解救措施。此外,还要特别留心鱼病的发生,实施必要的防治措施。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