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御措施
418
切换pc版

这种措施是通过种植植物改善生态环境来抵御干热风。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桐、粮间作是主要的生物措施。

1.营造农田防护林 农田营造防护林有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削弱风速和减少蒸发蒸腾的作用。据山西省夏县、河津1978年对5个干热风天气过程的观测结果,林网内温度平均降低1.4℃,相对湿度增加16%,风速减小23.4%,水面蒸发皿蒸发减少24.5%,大大地降低了干热风的强度,缩短干热风的持续时间。河北省深县后屯1980年6月12-- 13日发生干热风,林网内危害时间为3h,无林对照地为9小时。山西夏县、河津对20多次高温低湿多风天气观测结果统计,当林外温、湿、风达到干热风标准的天气出现100次,林内则分别出现83.8次、78.3次和19.8次,林网明显地降低了干热风出现的频率。

由于林网能减弱干热风的强度、缩短干热风的持续时间,减少干热风出现的频率,因此林网内小麦受害轻,生理活动能正常进行,增产效果明显。据河北深县1976、1977、 1979年观测,干热风侵袭后,与无林对照相比,林网内植株伤流量高2.4倍,绿叶数多 1~2片,光合速率高40%左右,叶片含水率高45%,蒸腾强度降低10%~50%,灌浆强度每日增加0.26g,灌浆时间延长3~5d。穗数增加6%,穗粒数增加7%。山西省运城地区1978年5月24—26日出现干热风后,据夏县、河津、闻喜观测,林网内小麦千粒重比无林对照高10.2%~14.7%,单产增加22.2%~31.6%。

2.实行桐、麦间作 冬小麦与泡桐间作有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削弱风速和减少蒸发的作用。据在山东鄄城县黄口、什李和河南睢县屈庄测定,与空旷麦田相比,桐麦间作田最高温度平均降低1.3~2.6℃,最大可降低4.1℃。在1982年5月25日一次重干热风天气下,≥32℃、≥35℃的高温危害时间分别减少2h和3.6~4.6h,≥38℃的酷热,桐麦间作田未出现,而空旷麦田却长达5h;桐麦间作田的相对湿度增加3%~11%。干热风的低湿危害时间减少2~5h,≤20%的低湿,空旷麦田出现4.2h,桐麦间作田末出现。桐麦间作一般能降低风速 10%~50%,在干热风天气,风速平均降低53%,行距1/2处可降低63%;桐麦间作田蒸发量比空旷麦田严均减少25%左右,在干热风天气下可减少 55.2%。据山东鄄城县的3a统计,空旷麦田出现9d重干热风日,桐麦间作田只出现 2.5d,其中有两年甚至没有出现干热风。

由于桐麦间作有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削弱风速、减少蒸发的作用,因此实行桐麦间作能有效地防御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据山东的田间调查和测定结果,桐麦间作田14时的小麦蒸腾强度比空旷麦田平均降低391.5mg/(g·h),伤流量平均增加10.3mg/茎·h,炸芒率减少30%一70%,绿色叶片平均每株多0.5~1.0个,灌浆速度一般增加0.25~ 0.54g/(千粒·d)。1982年是干热风发生较多且重的年份,桐麦间作田平均灌浆速度为 1.85g/(千粒,d),而空旷麦田为-1.56g/(干粒·d), 出现回津现象。空旷麦田小麦于5月27日全部枯死,而桐麦间作田小麦到6月1日正常成熟。桐麦间作田小麦干粒重比空旷麦田增加0.8%~19.1%,单产增加2.1%~53.4%。各地试验结果,桐麦间作平均增产10%~20%,越是干热风严重的年份,增产越显著。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