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气候区划与生产发展
365
切换pc版

1.巩固发展中国玉米商品粮生产基地,即Ⅰ1区。本区气候资源最适宜玉米高产, 目前大面积平均单产已达7000kg/hm2,仍有很大潜力。国家继续在粮价、运销、化肥供应等关键问题给以优惠和支持,将会在近几年迅速增产的基础上更快提高产量。在Ⅰ2、Ⅰ3区宜充分利用灌溉条件、推广一系列抗旱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以便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

2.对于Ⅱ1区,重点是预防低温冷害,选育并推广耐低温、生育期短、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使品种和当地气候资源相适应并要达到85%以上的热量资源保证率。以减轻或避免低温危害。

3.对于黄淮海平原,即Ⅱ2适宜区,也是中国玉米主产区之一。本区应积极推广麦田套种玉米,不但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躲避春玉米的“卡脖旱”和夏玉米的苗期“芽涝”,表现出套作玉米的优越气候生产力。据韩湘玲等1980— 1982年试验结果,5月中旬套种玉米的作物生产率(CGR)、净同化率(NAR)均优于4月下旬眷播与6月中旬夏播玉米,经济产量比夏播增产16.5%、比春播增产0.4%。

在北方春玉米区、宜扩大玉米、大豆间作套种。在松嫩平原大豆主产区,宜推广大比例间套作,以达到粮豆双丰收。南部地区,宜推广春小麦和玉米间套作,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粮食总产量。

在西南玉米区即Ⅱ3适宜地区,更应普遍推广小麦、玉米、甘薯套作,以便提早玉米播种期,躲避7月下旬的高温伏旱对玉米“卡脖旱”或花期危害。在海拔800m以上的高寒地区,宜推广小麦或马钤薯套作玉米,使喜冷凉作物与喜温作物各取气候的所需, 同时玉米还可以为马钤薯遮荫降温,避免马铃薯热害。达到既避免两熟清种的积温不足,又能预防高温危害,一般套种比清种增产30%左右。在海拔600m以下的地区推广小麦套种春玉米,麦收后再套栽甘薯,避开了夏旱和伏旱,集中利用了降水,提高了光能利用率。这种旱三熟间套作比两茬复种每hm2增产2000~3000kg。高产地块年总产粮达15000kg/ hm2。而小麦、玉米、水稻间套作,可使玉米早种早收,晚稻又比双季稻早栽10d以上,避免双季稻后期的低温冷害,这种方式兼有水旱轮作、用地养地的效果,一举多得。

在西北区即Ⅰ3区,过去不种玉米,目前仍较粗放种植,套种面积很小。实际上本区光资源是全国最丰区,温度也很适宜种植玉米,只要有水浇条件,都要大力推广小麦套种玉米,这是提高水、热、光能利用率,增加全年总产量的最有效途径。

4.在华南玉米气候次适宜区,即Ⅲ1地区,由于玉米热害严重,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同时降水量也过多,不能充分发挥水的资源利用率。宜根据当地的水源与土质条件、压缩玉米种植面积,改种水稻、甘薯、甘蔗或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而玉米应向南方稻区冬闲田中发展,扩大水旱复种面积,推广地膜覆盖、增施肥料、提高单产,解决南方饲料玉米缺乏的问题。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