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麦与气象
578
切换pc版

中国旱地小麦从播种到成熟处于长期无灌溉条件下,小麦受旱减产问题很普遍,因而种好旱地小麦,对发展生产很重要。北方冬麦区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多在450mm左右,而降水量多在250mm以下,一般不足需水量的一半,干旱年份更少。因此旱地小产的主要矛盾是“水”,应着手解决小麦的需水规律与降水季节的不协调性问题。

1.麦田夏闲期集水保墒 冬小麦生长在少雨季节,全生育期耗水量的40%左右来源前土壤储水。因此,把夏季休闲期的降水最大限度地保蓄在土壤中,供小麦生育水据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4]、[51],麦田夏季休闲期间采用集水保墒技术,能明显地提高蓄水,保水和用水效率。从表8—42可以看出,平翻耕处理的夏闲期土壤蒸发量分别作覆膜和垄作覆膜沟内覆盖秸秆集水保墒处理的多43.5mm和63.2mm,而垄作覆膜作覆膜沟内覆盖秸秆集水保墒处理的降水保蓄率分别比平翻耕高17.8%和25.9%。北农业大学1988—1989年试验结果,垄作覆膜和垄作覆膜沟内覆盖秸秆的处理,小量分别比平耕翻增加18.5%和21.6%。

2.等高种植截水增墒 在北方半干旱区、坡耕地面积大,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下,臣流占同期降水量的20%~60%,拦截径流,对旱地麦增墒有重大意义。实施农田建设,变“三跑田”为“三保田”既保持了水土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旱地小麦产长。在黄土高原区,一般梯田可拦蓄坡面径流70%~95%,保土90%~100%,陕西县种植的8000hm2梯田小麦,平均每hm2产小麦3225kg,比坡地增产1~2倍。通过农田微集水保墒技术可取得显著的蓄水聚肥

3.提高旱地麦的御旱能力 小麦应选用兼顾丰产性和抗旱性的品种。北方半干旱地区尤其是黄土旱塬地区,苗期是旱地麦扎根的时期,而培育壮苗,又是建立良好根系的基础,提高小麦御早力抗旱增产的关键措施,各项农技措施都要围绕播种这一主要环节,培育壮苗和促进根系下扎。解决小麦后期水分供需矛盾的关键是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这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途径之一。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