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殖鱼类主要病害——细菌性烂鳃病
319
切换pc版

(1)危害及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草鱼和青色等多种鱼类。我国广大淡水鱼养殖区的池塘、网箱、外荡等水域均可发生。但以池塘中的色类发病率最高。一般每年的4~5月份是1~2龄草鱼或青龟的发病期,7~9月份是当年鱼种的流行盛朗。

(2)症状和诊断 润色不吃食,离群独游。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其,俗称“乌头疯”。鱼的鳃丝腐烂带泥,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中央表皮常腐烂成一个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混液增多,鳃丝肿胀,鳃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因局部淤血而呈紫色。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软骨外露。

根据病鱼体色、活动状况及解剖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显微镜检查,鳃上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寄生,但可见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聚集成柱状、可作出确诊。该病常与细菌性肠炎病并发。

(3)病原及致病条件 该病由屈挠杆菌感染引起。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发病率随之提高。水中病原菌的浓度高,鱼的密度大,鱼的鳃部曾感染过寄生虫,鱼的抵抗力弱,水质差,造成该病的暴发和流行。

(4)防治方法

预防:每亩塘用生石灰菌100千克清塘消毒。色种放养时闻漂白粉每100千克水用药1克,或高锰酸钾每100千克水用药1.5~2克,药浴15~30分钟。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有寄生虫寄生时,应用药物杀灭寄生虫。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池水深1米,用药10~15千克。

治疗:全池泼洒强力杀菌消毒剂每亩水深1米,用药500克,或量氯异氰尿酸每亩水深1米.用药200~250克,或全油泼洒五倍子,每亩水深1米,用药1.5~2千克,同时内服药饵,每100千克鱼,每天1~2克收喃映酮或5~10克磺胺六甲氧嘧啶,拌饵投喂,连肥4~6天.第一天药量加倍。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