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的筏式养殖技术要点—养殖海区的选择
460
切换pc版

养殖海区的选择 筏式养鲍的海区选择应从水深、水质、温度、潮流、风浪、底质、透明度、附着生物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水深要求低潮时10米以上,水越深水环境相对越稳定,养殖水层的调节越灵活。但太深时筏架设置投资较大,一般15~20米为宜。

水质要求稳定和无污染。养殖区应远离工业排污和城市排污口,水质应达到国家颁布的渔业水质标准。盐度周年变化幅度不应超过±3‰,皱纹盘鲍养殖应保持在28~33‰之间,杂色鲍养殖应保持29~34‰之间。河口汛期的大量排入,是影响海水盐度和水质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远离河口区。

温度周年变化要求不超过所养种类的耐受范围,养殖水层的最高水温,皱纹盘鲍不宜超过28度,杂色鲍不宜超过30度(尤其是大规格鲍);最低水温,皱纹盘鲍不能低于1.5度、杂色鲍不易低于13度(尤其是小规格鲍)。

潮流应是标准的往复流,流速为20~30米/分钟为宜。由于筏式养殖需随季节和海况变化而调整水层,有时吊笼绳很长,不规则的水流将造成养鲍笼子的相互缠绕 带来生产损失。在往复流的海区,应横流设置养殖筏架。畅通的海(潮)流可改善养殖区的水环境。

应选择风浪小的海区。养鲍筏架的负荷量很大,又处在水深流大的海区,若风浪再大,筏架就有被拔根的危险,且风浪大时给海上作业管理带来不便。

底质应以泥底为首选,泥底容易设置固定锚橛并且牢固。砂泥底次之,岩礁底不能打橛,下锚或石砣也不稳定,因而无法设置筏架。

鲍不仅喜欢水深流大的海区,还喜欢水清、透明度大的海区。水经常混浊的海区不宜养鲍。一般透明度应大于4米。海区附着生物对养鲍的影响很大。除底栖硅藻外,几乎所有的附着生物对于筏式养鲍都有危害。常见的危害严重的附着生物有牡蛎、贻贝、各种海鞘、石灰虫、藤壶、薮枝螅及部分藻类等。有的附于鲍的壳面影响鲍的呼吸和摄食运动,有的附于养殖笼的盘面侵占鲍的活动空间,有的附于笼的外围网衣上阻碍笼内水体交换,有的附于筏架上也同样增加了筏架的负荷,都给生产和管理造成不便,降低了生产效率,因而宜选择附着生物少的海区。

总之,筏式养鲍应选择水深15~20米、水质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无大量淡水和污染物注入、盐度稳定、水温变化平缓、标准往复流且流速在20~30米/分钟间、风浪少且水清、附着生物少的泥底海区为养殖区。

南方地区自九孔鲍育苗出现问题陆地养成停产后,人们开始了海上北方杂交鲍的筏式养成。福建省主要集中在漳州的古雷半岛的古雷镇、莆田秀屿区的南日岛和福州的连江湾。如前所述,筏式有两种,一种是将鲍鱼箱6个一组挂到海带浮梗上养殖,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在陆地上用木棒和木板扎一筏架,边长14~18米不等,用大泡膜浮子作浮力,推到预定的海区用锚固定,上面盖着一层遮阳网和建有一间生活值班房。筏架下面用纱窗网隔成16个小隔(可防敌害生物骚扰和附着物),将鲍鱼箱6个一组垂挂到木棒上,一般每台筏架可挂3600个箱(600组),每个小隔挂37~38组,每个鲍鱼箱装12~13只壳长约2厘米的鲍苗,定期投喂海带或江蓠。

据试验观察北方杂交鲍在南方养殖生长速度很快,以古雷镇的下安村(原漳浦县海水养殖试验场)养殖为例,去年10月20日放养时壳长1.7~2.0厘米,今年9月20日测量平均壳长已达5.5厘米(最小4.9厘米,最大6.2厘米),成活率为88%。估计到明年5月初可长到平均壳长7.5厘米左右(养殖周期为18个月,只经过一个高温季节),成活率可达到80%。

经济效益分析:每台筏架投资4.5万元(含船和值班房);鲍鱼箱3.5万元;苗种费6.75万元(45000只,1.5元/只);饵料费6.75万元(每只鲍苗用1.5元);设施折旧1.4万元;其它:2万元;人工费3万元养殖一个周期费用为20万元;产值为:45000只成活率为80%可收商品鲍36000只;每斤9只; 可产4000斤;每斤按最低价100元计算为40万元;养殖一年半纯收入为20万元。 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