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套播小麦适期套播
476
切换pc版

稻套麦共生期的长短,是影响麦苗素质的主要因素。共生期过长,会使麦苗窜高,植株细长,叶色黄淡,素质下降,稻子收割时,不仅会使麦苗直接受到伤害,而且还因强光曝晒而使麦苗夭折。共生期过短,会因田间温度不够而影响早苗、足苗、全苗。适宜套播期的确定,应根据水稻成熟收割期进行推算。据霍中洋等研究,共生7天的小麦群体因苗期素质好,分蘖发生多,群体茎蘖数在整个生育期均为最多;而共生21天的群体,因共生阶段受抑明显,单株蘖位空缺相对较多,群体茎蘖数始终较低,越冬始期比共生7天的少 439.5万/公顷,低16.2%,拔节期相差达684万/公顷,成熟期亩穗数最少,为639万/公顷,比共生7天的少13.6%。华松林等研究表明,不同共生(存)期造成小麦生长基础差异很大,通过增施肥料,差异显著缩小,但在穗粒结构和产量上仍表现出明显差异,表现为:随着共生(存)期的延长,最后构成小麦产量的穗、粒、重三要素均逐步下降,单产水平相应下降,其差异性分别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王伯良等研究表明,稻麦共生期为9天处理,其分蘖起步早,冬前分蘖多,越冬期(12月20日)达到727.5万/公顷,比其它处理高70.5万~112.5万/公顷,高峰苗适中,成穗率较高,说明共生期适中,有利于个、群体的协调生长和培育高产群体。

稻田套播苗期共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刚套播时,因种子裸露,水稻群体可以保湿,这样从萌发到扎根,共生起到正效作用,保证了立苗。一旦麦苗展叶,因处在水稻群体的基部,郁蔽寡照,共生起着负效作用,阻碍了发苗,共生时间越长,特别是共生期15天以上时,这种负效作用更大。因此只要能保证全苗、齐苗,共生期越短越好。生产上共生期最短不宜小于5天,最适在7~10天,不宜超过15天(1叶1心),要根据水稻成熟期确定适播期与共生期长短。淮南麦区既要避免共生期过短影响一播全苗,又要克服过早播种,造成麦苗受冻;而淮北麦区主要是避免过早播种共生期偏长,造成苗质下降。

适时收获水稻是掌握合理共生期的重要手段之一。稻套麦应掌握在基本齐苗时割稻,割稻过早,割稻后阳光直射麦种,不利出苗;割稻过迟,共生期过长,生态条件恶化,不利于培育壮苗。共生期短时,割稻后不要马上离田,应将稻子均匀铺在畦面上,待2~3天后再离田,促进麦苗扎根、齐苗和转绿。此外,机械收割必须在土壤偏干呈硬板状时作业,避免软烂土壤条件作业留下过深轮辙,造成轮沟内麦苗僵而不发。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