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卵甲藻病
778
切换pc版

〖病原体〗 嗜酸性卵甲藻,为寄生性单细胞藻类。

〖流行情况〗 此病主要危害草、青、鲢、鳙等鱼的鱼种,也可以感染野杂鱼,甚至是5龄以上的草亲鱼也会患病死亡,以下池15天左右的夏花鱼种和刚转入培育冬片的鱼种最易感染,尤其以草鱼苗最为敏感。全年都有发生,春、秋两季为流行期,尤其是5~6月份。多流行于江西、广东、福建等省的酸性土壤地区,当池水的pH在5~6.5,水温为22~32℃,池水深度在0.8米以上,鱼池放养密度大而又缺氧的池塘最易暴发此病。通过接触传播。

〖症状〗 发病最初病鱼在池中拥挤成团,或在水面形成几个环游不息的小圈。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在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随着病情地发展,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鱼体两侧、头部及鳃内,用肉眼看去,略似小瓜虫病的症状,但仔细观察,该病的白点之间有红色充血斑点,尾部特别明显;后期病鱼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游动迟缓,不时呆浮于水面。鱼体上白点连片重叠,像裹了一层米粉,故有“打粉病”或“白磷病”之称。“粉块”脱落处发炎溃烂,并往往引起水霉病并发,最后病鱼大批死亡。

 〖诊断〗肉眼观察,根据症状即可初诊。用镊子取少许粉状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嗜酸卵甲藻便可确诊。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鱼池用生石灰消毒,既能杀灭嗜酸性卵甲藻,又能将池水调成微碱性,是最有效地预防方法。

 2.治疗措施

(1)发病鱼池,要及早定期遍洒生石灰,使池水调到pH值8左右,可治疗此病。

(2)用浓度10克/立方米磺胺嘧啶药浴2~12小时。

在这里必须指出,此病切忌用硫酸铜治疗,否则会造成病鱼大批死亡。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