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由三毛金藻(又叫土栖藻)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由于水中三毛金藻大量繁殖,产生大量鱼毒素、细胞毒素、溶血毒素、神经毒素等,引起鱼类及用鳃呼吸的动物中毒死亡。三毛金藻适于繁衍的生态条件是:盐度0.9‰~10.88‰,硬度1.776~10.80mmol/升,总氨(铵氮)0~0.25克/立方米,磷酸盐0~0.16克/立方米,pH 7.4~9.3,水温1.5~29℃。可以生长的盐度为0.6‰~70‰,在低盐度中生长较高盐度为快;水温-2℃时仍可生长并产生危害,30℃以上生长不稳定,但在高盐度(30‰)中高温生长仍稳定;pH 6.5能长期存活。
〖流行情况〗 流行于盐碱地的池塘、水库等半咸水水域,如天津、大连、山东、河北、广东、江苏、浙江、上海、辽宁、内蒙、陕西、宁夏等地,危害鲢、鳙、鳊、草、梭、鲤、鲫、鳗、鳅等多种鱼类及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自夏花至亲鱼均可受害。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主要发生于春、秋、冬季,因这时的水温较低,其他藻类受低温影响,繁殖缓慢,数量较少,三毛金藻能耐低温而成为优势种,引起危害;在夏季一般发生较少,因夏季水温高,蓝藻及绿藻等大量繁殖,从而抑制了三毛金藻的发展,但当水质条件适合三毛金藻繁衍,尤其是总氨含量低时,蓝藻及绿藻不能成为优势种,则仍可发生三毛金藻危害。
〖症状〗 中毒初期,鱼焦躁不安,呼吸频率加快(全长3cm的鲢鱼,每分钟呼吸138~150次),游动急促,方向不定;不久就趋于平静,反应逐渐迟钝,鱼开始向鱼池的背风浅水角落集中,少数鱼静止不动,排列无规则,受到惊扰,即游向深水处,不久又返回,鱼体分泌大量粘液,胸鳍基部充血明显,逐渐各鳍基部都充血,鱼体后部颜色变淡,反应更为迟钝而平静,呼吸频率逐渐减少;随着中毒时间的延长,自有鳍以后的鱼体麻痹、僵直、背鳍、腹鳍都不能摆动,只有胸鳍尚能摆动,但不能前时,触之无反应,鳃盖、眼眶周围、下颌、体表充血、红斑大小不一,有的连成片,鱼布满池的四角及浅水处,一般头朝岸边,排列整齐,在水面下静止不动,但不浮头,受到惊扰与也毫无反应,这时呼吸其困难而微弱,每分钟22次或更少,濒死前出现间歇性的挣扎呼吸,不仅即失去平衡而死,但也有的鱼死后仍保持自然状态。整个中毒过程,鱼不浮头,不到水面吞取空气,而是在平静的麻痹和呼吸困难下死去。有的鱼死后,除鳍基充血外,体表无充血现象;有的鱼死后,鳃盖张开,眼睛突出,积有腹水。濒死鱼的红细胞膨胀,胞质浓缩并围绕要核的周围,最后胞膜破裂,遗留下的裸露的胞核和细胞碎屑。发病池的池水呈棕褐色,透明度大于50cm,溶氧丰富(在8~12克/立方米),营养盐贫乏,总氨含量小于0.25克/立方米,总硬度、碱度高,其他水质条件均适合三毛金藻的繁衍。
〖防治方法〗
(1)水中总氨含量超过0.25克/立方米时,三毛金藻就不能成为优势种,因此定期(少量多次)向池中施铵盐类化肥、尿素、氨水、氮磷复合肥,以及有机肥,使总氨稳定在0.25~1克/立方米,即可达到预防效果(杨秀兰等)。
(2)在pH 为8左右,水温20℃在若的盐碱地发病鱼池早期,全池遍洒含氨20%左右的铵盐类药物(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浓度为20×10-6,或浓度为12×10-6的尿素,使水中离子氨达0.06~0.10克/立方米,可使三毛金藻膨胀解体直至全部死亡。铵盐类药物杀灭效果比尿素为快,故效果更好。但鲻、梭鱼的鱼苗池不能用此方法(杨秀兰等)。
(3)发病鱼池早期,全池遍洒0.3%粘土泥浆水吸附毒素,在12~24小时内中毒鱼类可恢复正常,不污染水体,但三毛金藻不被杀死(王云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