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鱼病的发生规律——环境(淤泥)
649
切换pc版

淤泥 池塘土质与池塘的保水性、肥度密切相关。也塘原有的土壤和养殖鱼类后所沉积鱼类排泄物、剩饵以及才个动植物的残骸等,逐渐地在塘底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淤泥。这些淤泥中的无机物与有机物对水质有很大的影响。淤泥中的有机物与无机盐类,被细菌分解,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被交换释放,不断地向水中提供为浮游植物所利用氮、磷、钾等。任当淤泥过厚时,则对鱼类的健康不利。从直观来说,淤泥土厚,会使鱼类的活动空间减少。更为重要的是,因淤泥中有机物的大量分解而消耗过多的氧气,从而导致池塘的底、下层以及在黎明前整个水体的溶氧不足。一旦遇到阴雨、气压偏低的不良气候,就会出现鱼类浮头甚至泛塘的现象。此外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氮,经细菌分解,生成氨。淤泥中以氨氮不断向水体扩散。在正常情况下,通过硝化作用,氨兰转化为亚硝酸盐,最后生成对鱼类无害的硝酸盐。而在溶荤少于3毫克/升时,硝化速度会减慢。这时候,在淤泥过厚氮源丰富的精养塘,氨与亚硝酸盐会积累过多。氨对鱼类臣毒性可表现为“鳃肥大症”,而亚硝酸盐的毒性则可表现为“高铁血红蛋白症”。

淤泥还是许多病原体的藏身之地。有研究表明,在表层淤泥10厘米左右的深处,嗜水气单胞菌的密集程度最高。近几年来。暴发性鱼病不断出现,池塘淤泥过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