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暴发性、死亡率很高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或胶冻样粪便和严重脱水为特征。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以断奶前后的幼兔多发,高发年龄在40~60日龄,但出生仔兔或未断奶兔也发生,大兔亦有发生者。
症状与病变 潜伏期4~6天。最急性病例不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患病兔起初粪便变软,体温一般正常或低于正常,随后表现剧烈腹泻,以淡黄色水样泻或夹杂有大量明胶样黏液为特点,肛门周围、后肢等部皮毛常被沾湿,伴随着严重脱水,病程半天至2天,有的则只拉出胶样黏液,病程较长。
剖检可见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各部位肠道都充满气体、液体或胶冻样液体;胃肠黏膜均有出血、充血,肠道浆膜充血、出血、水肿,结肠浆膜有出血斑点。胆囊扩张,黏膜水肿;肝及心脏有小点状坏死灶。
诊断 根据以上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则须送有关单位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防治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尤其是要注意能量和粗纤维的合理搭配。近年来,由于经常性的用药,细菌耐药范围较广,故可根据所分离的大肠杆菌做药物敏感试验,选用适宜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常用的药物有:痢特灵每公斤体重15毫克口服,每天2次,连用3~5天;庆大霉素每次1.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其他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恩诺沙星、氟哌酸等可酌情选用。上述药物用于治疗时,以集体饮水为佳。促菌生疗法:每只兔口服2毫升,每天1次,连用3~4天。大蒜酊每只兔2~3毫升口服,每天2次,连用3天。对症治疗,可用补液、灌服收敛剂等防止脱水。
有发病史的兔场,可对断奶前后的幼兔拌料喂给痢特灵、氯霉素粉及某些中草药添加剂,一般连用3~5天。用当地分离株制成的大肠杆菌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注射,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