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设施栽培是指在人为控制的设施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有特定目的(提早成熟、延迟成熟、避雨栽培等)的特殊葡萄栽培方式。
我国葡萄设施栽培已有较长的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前,葡萄在温室中栽培多是以观赏或科研为主要目的。60年代后期,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一些单位也曾在玻璃覆盖的温室中试验栽培葡萄,但因温室造价过高,一直未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70年代后,随着塑料薄膜覆盖大棚和温室的推广,葡萄设施栽培出现了新的发展。197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为解决寒冷地区葡萄露地栽培的问题,率先进行日光温室栽培巨峰葡萄试验并获得成功。随后,辽宁省本溪市、沈阳市、天津市、河北省滦县、山东胜利油田及陕西省西安市等处相继进行了塑料覆盖大棚、温室葡萄栽培试验和示范。90年代初期,围绕当时设施栽培上存在的品种选择、设施结构、环境调控等问题,北京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辽宁高等农林专科学校、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果林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许多研究和试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葡萄设施促成栽培在我国北方迅速发展起来。
同期,在我国南方,设施避雨和促成栽培也开始发展。原浙江农业大学(1985)首先报道白香蕉葡萄的避雨栽培试验。1992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首先报道巨峰葡萄大棚促成栽培的试验结果,至90年代中期,大棚促成栽培逐渐在上海、浙江、江苏、云南等地区普及推广,已成为近年我国南方葡萄栽培发展最快的一项新技术。在上海地区,李向东(1995)首先把避雨栽培用于南方的欧亚种葡萄栽培,使原先无法露地栽培的欧亚种葡萄品种,在南方地区栽培成为可能。1996年,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葡萄学术讨论会,会议以设施栽培为主要内容,推动了南方地区葡萄设施栽培的迅速发展。
葡萄延迟栽培开始于90年代初,1992年,河北怀来县暖泉乡果农侯文海对牛奶品种进行后期覆盖,延迟采收到11月下旬,显著提高了栽培效益。以后,山东平度等地也相继开展了葡萄设施延迟栽培试验。目前,河北省怀来县、北京市延庆县、山东省平度市等地葡萄延迟栽培面积增长很快。
9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葡萄设施栽培发展十分迅速。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设施葡萄栽培总面积已达4 000hm2以上,基本形成了以辽宁(盖州、营口)、河北(唐山、秦皇岛、怀来)、天津(武清)、北京(通州)、山东(潍坊、莱西)、宁夏(银川)及上海(嘉定)、江苏(张家港)、浙江(金华)为重点产区的葡萄设施栽培生产新格局。
目前,北方以日光温室和大棚促成栽培和延迟栽培为中心、南方以大棚促成和避雨栽培为中心正在蓬勃发展,葡萄设施栽培已成为我国鲜食葡萄栽培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