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水稻生育期间出现的阴雨寡照天气,给水稻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而导致水稻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它对东南亚与中国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影响最大,往往给这些地区不同稻作的水稻分蘖或灌浆结实带来危害。
(1)气候规律 中国长江流域稻区的阴雨害主要发生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节,以及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的夏秋交换的季节。前者影响这些地区的中稻分蘖与双季早稻的灌浆结实;而后者危害中、晚稻的灌浆结实。长江流域水稻分蘖期的阴雨害,大约1002~4遇,由北而南逐渐递增。开花灌浆期的阴雨害,因稻作熟制与品种而异,双季早稻大约10a2~4遇;中稻迟熟种与晚粳稻受害几率较高,约为30%~40%;该区北部的中稻为10a2~3遇。
(2)危害的特征 K.V.Janardhan等(1980a)、S,K.Nayak等(1980)和李林等 (1988与1995)的研究指出;水稻营养生长期受到阴雨害,植株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减少 16.55%,群体净同化率亦显著降低33.34%,茎叶中的糖氮比不足对照植株的1/2。因而导致稻株分蘖数显著减少,干物重与比叶重降低,株高和总叶面积增加,且随不同阴害程度,受害程度各异。严重弱光处理10d,各品种的稻株分蘖几乎完全被抑制。然而,受害后的植株置于自然光下继续生长,分蘖数急剧增加,最高茎蘖期推迟2~3d,最后有效穗数明显不足,比对照减产15%左右。
水稻孕穗至成熟期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受阻,碳水化合物积累与转移减少,颖花高度不育,生物产量与子粒产量锐减(S.K.Nayak等,1979和1980;K.V.Janardhan等, 1980b;李林等,1987和1995)。
(3)危害的机理 据长南信雄(1967)研究,阴雨害下水稻叶片光合性下降与叶片的细微结构变化有关。遮荫使水稻叶片叶肉厚度变薄,单位叶面积的叶肉细胞数、细胞体积与总细胞表面积减少,受害叶的近轴表面变得平坦,近轴的叶肉表面积同叶面积比率减小。K.V.Janardhan等(1980a)也认为,叶片厚度或比叶重(SLW)与单位叶面积的光合速率呈显著相关。P.S.S.Murty等(1982a、b和1983)、K.V.Janardhan等(1980b)、李林等(1987、1988和1995)对受害稻株颖花的育性研究结果指出,颖花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碳水化合物的有效性降低,蛋白质合成被削弱,可溶性氮高度积累,穗子的糖氮代谢严重失调,且受害稻株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株体内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同穗于里糖氮比成正相关。P.S.S.Murty等(1981a、b)的研究还指出,受害稻株颖花里生长素和细胞激动素减少,赤霉素增加,游离脯氨酸下降也影响颖花的育性。并认为,氨基酸中的脯氨酸对颖花的授粉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花粉的萌发与花粉管的伸长都依赖于脯氨酸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