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涝灾害对水稻的危害规律
495
切换pc版

(1)”雨涝灾害对稻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林等(1996)的试验观察表明,水稻营养生长期受雨涝的危害随淹水天数、淹水期间与排涝后的天气条件而不同。雨涝处理期间与排滞后,日平均气温在22~26℃,最高气温不超过32℃,排涝后连续3d朋雨,涝害处理9d的稻株仍能形成产量。而涝害处理期间,日平均与最高气温虽不太高,但排涝后连续出现3~4d日平均气温与最高气温分别大于30℃和35℃的天气,涝害处理9d的稻株全部死亡。如果处理期间连续高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则3~9d涝害处理的稻苗全部死亡。

在一般天气条件下,水稻受雨涝后,稻苗分蘖数显著减少,生长状况变劣;最高茎蘖期与其它生育期相应推迟,且随淹水天数的延长,危害程度加重。

赵兴荣等(1993)对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早熟晚粳稻田,进行定位观察也指出,受淹水稻的生育期相应推迟,受淹天数越多,生育期推迟越明显。一般淹5昼夜的齐穗和成熟期都推迟1~2d,淹7昼夜的延迟2~3do

(2)雨涝灾害对稻株光合生产与糖氮代谢的影响 水稻植株受雨涝后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同化作用降低。雨涝3d的稻株,心叶光合速率约下降10%,受涝5d的稻株光合速率约降低30%以上。同时群体净同化率也大大减少,且随处理天数的延长,下降率越大。碳氮代谢失调,植株的含糖量明显减少,糖氮比下降。排涝后恢复生长20d,群体的净同化率有增高的趋势;糖氮比值也显著增大。

(3)水稻雨涝害的敏感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钱慕尧等(1994)的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孕穗末期与抽穗开花期对淹水反应最敏感,受淹稻株颖花分化受到抑制,或使部分植株含苞不抽;花粉发育畸形,甚至抽穗而不授粉,平均不实率达30.5%~37.9%,千粒重降低7.4g以上,平均减产38.3%~44.0%,且随淹水深度与天数的增加,减产率增大。

李林等(1996)的研究认为,水稻分蘖期受涝害减产的重要原因,是涝害促使构成水稻产量三要素的值全面下降,尤其是有效穗数的减少,是导致产量降低的重要因素。在同等程度涝害下,水稻不同品种的减产率也不一致。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