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稻产量的途径
529
切换pc版

(1)从目前大面积产量提高到“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主要有以下途径:

1)实现适宜的叶面积动态。大面积产量不高首先还是叶面积的不足,没有足够叶面积以吸收充分的光能,而叶面积不足的主要原因还是土壤肥料问题,因此改良低产土壤,增辟肥源,合理施肥是大面积增产的重要途径。

2)防御气象灾害与病虫灾害。水稻高产田的获得都是在季节适宜、灌排条件良好,以及有效的病虫防治基础上取得的。而大面积水稻受冷害、旱涝、风害、病虫害威胁甚大,积极防御灾害亦是水稻高产重要途径。

3)改进栽培技术。目前高产水稻都是在先进的栽培技术下取得的,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地进行肥水管理,以争取合理的穗数,培育壮秆大穗,减少瘪粒,提高粒重,这一系列栽培措施,保证了适宜的叶面积动态,亦创造了良好的“库源”关系,提高了经济系数。因此,大力普及各种科学的栽培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4)调整播栽期,使水稻抽穗灌浆期处在气候上最有利的时期。

5)调整水稻种植制度,以适应当地气候生态条件。

(2)从“现实生产力”提高到“潜在生产力”的水平。在大面积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还要不断创造更高产的新品种与新技术,可以认为“现实生产力”基本上已经发挥了现在品种的增产潜力(当然还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单产,但潜力并不很大),要从“现实生产力”提高到“潜在生产力”的更高水平,主要领先依靠培育更高产的水稻品种。从光能利用角度分析,水稻高产育种的途径需强调如下几点:

1)源的方面。中国北方水稻生育期短,气温较低,往往叶面积生长不足,所以需培育在较低温度下,同化率高,叶面积增长快,分蘖多,干重积累多的品种。同时北方高产水稻品种亦要改善株型,增加光合效率。南方生育期长,气温较高,并且往往生长过快,叶面积过大小不利于光合积累,因此应特别注意株型的改善,使叶面积保持在适宜水平,降低消光系数(K值),提高受光率,提高单位叶面积同化率,增加叶子夺取度,增加叶色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不论南北方,都要克服后期绿色叶面积迅速下降以及早衰的问题,这就需要增强根系生活力,延长后期叶片寿命,保持后期较强的转移率等。

2)库的方面。增加库容亦是提高叶片光合效率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增加库容主要是增加每穗粒数及每粒重量,这是南北方增产的关键途径。近年来杂交籼稻的增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穗型大。看来常规籼稻、粳稻的高产育种在增加穗型粒型上仍然是大有潜力的。

从库、源关系来说,南方水稻库是主要矛盾,增加叶面积并改善株型,在此基础上,改善“库”的条件。

3)多抗性方面。水稻生长在气象多变与病虫灾害频繁条件下,目前高产品种对抗性方面都不甚理想,杂交稻的抗性亦不够强,影响高产稳产。因此,高产育种还需要考虑多抗性问题。从全国来说,特别要注意抗低温、高温、风雨倒伏、日照不足以及主要病虫害等问题。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