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的生态习性—活动习性
741
切换pc版

鲍的活动习性具有昼伏夜出的特点,在一昼夜中很明显是以夜间活动为主。鲍的摄食量、消化率、运动距离和速度、呼吸强度均以夜间为大,白天只在涨落潮时稍作移动。观察西氏鲍和盘鲍在水族箱中的活动情况,都是在日落后开始索饵,日出后运动到一定位置安定下来,其匍匐距离、运动方向、摄食时间、摄食数量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也很难确定运动的一定规律,运动速度和距离也有很大差别。自然海区生活的鲍,虽然白天黑夜都能进行索饵活动,但以夜间为主。鲍夜间进行索饵活动后,黎明前不一定返回原来的位置。因此,鲍的活动习性直接受日周期、光线、水温、食物种类和数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鲍营匍匐生活,正常生活时头触角和外套触手充分伸展,靠近呼水孔的外套触手从孔中伸出,起感觉作用。鲍靠宽大的足部,在岩礁、石缝中爬行运动,并能吸附在岩石之上。鲍的吸附力很大,一个壳长15厘米的鲍,充分吸附后,需用100公斤的力才能拔掉,所以在采捕时应趁其不备迅速取下。当受到惊动或遭敌害袭击时,鲍能迅速收缩头触角和外套触手,将足面紧贴在岩石上,借贝壳的保护,抵御敌害的侵袭。

鲍的移动速度很快,一分钟可爬行50~80厘米,移动距离与时间有密切关系。据观察,杂色鲍的幼贝在水槽中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一昼夜有两个活动高峰,大致从夜间20时到凌晨3时为中心,很多幼鲍匍匐到水槽的壁面和水中的石面上。从解剖自然海区杂色鲍的胃含物来看,摄食时间也多半是从夜间到凌晨。

鲍有明显的季节性移动,随着水温高低而上下移动,冬春季水温最低时向深水移动,初夏水温回升后便逐渐向浅水移动,盛夏表层水温最高时,又向深处移动,秋末冬初水温有所下降时,又移向浅处。鲍在生活条件较好和饵料比较丰富的条件下,移动性不大,幼鲍和老鲍定居性更强。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